北京昨日新增5例,2天累计7例,为什么死亡病例全集中在北京
据卫健委报道,2022年12月19日,全国新增5例死亡病例,全部在北京。
从12月1日到12月17日,各地报告的新冠感染数字中,一直没有出现。12月18日通报北京出现2例新增死亡病例,今天已经是第二天出现新增死亡病例。
连续两天集中在一个地方出现了7例死亡,在全国疫情大范围爆发的情况下,为何只有北京一个地方报告死亡病例,其他地方难道没有出现一例死亡病例吗?
显然不是的,仅仅从公开的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看出各地在这波疫情中,是存在感染新冠后死亡病例的。
比如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保定一个市民称自己的父亲在疫情中感染,老人有糖尿病史,感染后引起并发症,不幸死亡。12月19日,广西贺州卫健委证实本地一四年级学生几天前感染新冠后死亡。
这些死亡病例多半都是因为有严重的基础病,有些死亡病例因病情原因没有按要求接种疫苗。但按照我们国家的统计方法,这些感染后死亡的病例无论因何种原因死亡,都应该被统计到死亡病例中的。
但现实是很多地方在疫情政策放开之后,对于数据的统计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在之前,凡是发生感染的,均采取集中隔离和免费救治。但在放开后,这些感染病人需要自付费用,有些基础病比较严重,又被感染的老人,面对ICU的高昂费用,很多家属可能并不一定会把病人送医院治疗。
现在采取的统计方法大概可以理解成被动式采集,如果病人就医,并且核酸报告显示阳性,由医院向上报告后才会被列入统计范畴。如果确诊后病人并没有就医或者只是门诊拿药,一般不会被统计上报。现在各地医疗系统就诊的多半都是确诊病例,但每天上报的数字全国仅有上千例,可见现在医院的上报制度已形同虚设。
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造成数据失真,北京相对其他地方,无论经济收入还是医疗资源,都相对较好,一些病情严重的外地患者可能也会到北京求治,所以死亡病例集中在北京,就容易理解。
对于北京发生的死亡病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称:目前北京的重症高峰还没到来,重症高峰一般滞后于疫情高峰5-7天,所以在未来一到二周,会迎来重症高峰。
王广发预测这轮疫情大概要到2月底至三月初才会趋于平缓,但随着采暖季的结束,疫情还会有一个小高峰,但随着气温转暖,社会恢复正常是大概率事件。
最近很多医学专家站出来对疫情的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了很多看法。我们对新冠病毒一定要有科学的认识,专家也要事实就是的面对医学问题,切不可成为某种舆论的工具。事实证明疫情既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轻描淡写。
从战略上藐视,从战术上重视。北京的死亡病例给社会以警示,我们虽然不能以个例来增加社会恐惧,但也需要明白,虽然很多死亡病例都伴有严重的基础病,但新冠是诱发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作为最脆弱的老人群体,加强疫苗接种,做好面临重症高峰的医学准备,是目前情况下的当务之急。随着疫情向全国各地蔓延,很多地方都会陆续进入疫情高峰,怎么守住老人和孩子这个底线,是我们防疫成功和失败的一项重要考量。
北京的情况不是孤例,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让这些弱势群体安全过冬,我们才能在来年的春天里,为赢得了疫情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