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放爆竹的由来和传说

  爆竹,也叫爆仗、炮仗、鞭炮,是我们中国的特产,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当然,现在全国各地已经禁止燃放爆竹了,大家应该响应政府号召,谨言慎行,从我做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朝王安石的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每次过年看春节晚会的时候,主持人都会提到。其实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庭燎晰晰”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指当时用竹竿之类做成的火把,竹竿燃烧时会发出阵阵爆裂之声,所以也叫“ 爆竹”。

  

  到了唐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在小竹筒内装上硝石,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为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

  到了宋代,人们又用纸筒代替了竹筒,并用麻茎把爆竹编排成串,叫做“编炮”,因为它的声音清脆如鞭子响亮,所以又叫做“鞭炮”。

  正月初一,又叫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端,对于这一天,老百姓们是非常重视的。

  民间俗话说“开门爆竹”,早上开门第一件事,就是将早就准备好了的大挂的鞭炮点燃。一会的功夫,一场迎接新年的鞭炮鸣奏大合唱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噼里啪啦地放鞭炮了,大家还在屋里议论着谁家的鞭炮声最响、时间最长。

  

  关于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这个“年”常年身居海底,可一到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跑到村里,伤害人和动物。所以人们每到除夕这天,就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这么一年,又到了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准备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l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老人手拄拐杖,银发飘飘,双目炯炯有神。当时大家都忙着收拾行李,谁也没有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老人赶紧一起上山避难。只见那位老人高声笑道:“婆婆若能让我在你家中住上一夜,我一定会把“年”兽赶走”。

  老婆婆不信,继续劝他上山,老人笑而不语,老婆婆只要自己上山走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里面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就向老婆婆家扑去。刚要到门口时,就听里面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炸响声,把“年”兽吓得够呛,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就在这时,房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站在中央哈哈大笑。“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炸响声,于是扭头就跑,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从山上赶回来后,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十分奇怪。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人们一窝蜂地跑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燃着红蜡烛,院子里还有一堆没有燃尽的竹子在“啪啪”作响。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户户烛光通明,并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