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郭襄会出家,与杨过无关,她对金轮法王和瑛姑说的话就是原因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似乎父母是怎样的人,子女多半也八九不离十,这里强调的是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这事并无绝对,不说现实中未必如此,就连文学作品中也未必如此。

  比如《神雕侠侣》中,郭靖的几个子女就没一个让他省心的,大女儿郭芙是个草包,连黄蓉都明确提到过这一点,小儿子郭破虏毫无存在感,从未被重视,至于小女儿郭襄,也是个纯粹的恋爱脑,父母战死襄阳时,她还身处西川,着实不争气。

  (郭襄剧照)

  不过郭襄至少在书中展现出了十分豪爽率真的一面,也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爱,而且无论她做错了什么,至少对杨过她是一片痴心,在这部以“情”为主题的故事中,她算是十分亮眼的存在,金庸为何要让她出家为尼,孤苦一生?

  一、郭襄美好的一面

  在郭靖的三个子女中,郭襄无疑是最讨喜的一个,正如前文所说,郭破虏宛如空气,郭襄的美好更多的是由她姐姐郭芙衬托出来的。

  细品原著你会发现一个可笑的事实,郭芙可以说是推动剧情的关键,当初若不是她与杨过不对付,继而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导致杨过被送去全真教,后来的杨过也不会成为古墓派传人,再到郭芙斩断杨过一臂,再次改变杨过的人生轨迹,再到她以冰魄银针打伤小龙女,导致龙杨二人经历十六年之别。

  而郭襄则不同,她一登场就展现了与姐姐全然不同的面貌,她为人十分豪爽,面对那些江湖中的豪杰,她愿意慷慨解囊,请对方喝酒,着实有几分侠气。

  而当她遇上杨过之后,也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妮子该有的模样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为了杨过可以做出任何事,哪怕是追随杨过跳下绝情谷,她也无怨无悔,相信大部分读者读到此处时,都难免希望杨过会放下过往,与郭襄走到一起,同时也延续了郭杨两家的缘分。

  (郭芙剧照)

  但金庸没这么写,龙杨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只留下孤苦伶仃的郭襄云游四海,后来在峨眉山出家,当了尼姑,终身未嫁。

  其实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借俞莲舟之口提到过郭襄后来的经历:“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没再能跟杨大侠相会,在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

  既然郭襄大彻大悟,为何不放下执念,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当然,她能开宗立派固然是一项成就,在事业方面,她是女强人,但很明显,以郭襄的性格,她肯定是不想孤苦一生的,否则她如何会对杨过那么执着?所以金庸为何不安排她与某位侠士走到一起,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其实金庸在书中早已埋下伏笔。

  二、郭襄和稀泥

  通常情况下来说,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都是用来推动剧情的“棋子”,大部分时候,一个角色在他被创作之初就已经被定好了命运,而且作者也难免在故事的进程中不断地暗示这个角色的命运,这一点在郭襄身上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杨过、郭襄剧照)

  比如当年杨过带着郭襄前去调解周伯通、瑛姑、段皇爷以及裘千仞之间的仇怨,而在笔者看来,郭襄在这次事件中只起到了和稀泥的作用。

  比如她劝瑛姑要大度,原谅裘千仞,明显就是慷他人之慨,于是二人在书中有这么一番对话。

  原著道:“郭襄道:‘他既已知道悔悟,旧事何必斤斤计较?’瑛姑仰天大笑,说道:‘小娃儿,你说得好轻描淡写!倘若他杀的是你儿子,你便如何?’郭襄道:‘我……我……我哪里来的儿子?’瑛姑哼了一声,道:‘倘若他杀的是你丈夫,是你情人,那又怎样?’郭襄脸上一红,道:‘你胡说八道,我哪里来的丈夫、情人?’”

  (瑛姑剧照)

  表面来看,郭襄的这番话只是针对当时的状况而言,当时的郭襄不过十五六岁,自然是没有夫君的,但这也是问题所在,瑛姑哪怕再老糊涂,也不至于不明白这一点,金庸没必要让郭襄说这么一句话

  在笔者看来,这是金庸第一次暗示郭襄的命运,她日后可能会没有夫君。

  当然,若仅仅只有这么一句,那也不足以说明问题,后来郭襄与金轮法王相处的过程中,金庸又给出了另一次暗示。

  三、郭襄与金轮法王的师徒之缘

  金轮法王与金庸其他作品中的大反派不同,严格来说,他的定位只是“反派”,而非邪魔外道,只不过他身为蒙古国师,与中原群雄处于对立的立场,不得不与杨过、郭靖等人为敌。

  若单单只论人品,金轮法王倒也并非一无是处,就拿他对郭襄的态度来说,那就是情真意切,他是有心收郭襄当徒弟的,这一点从他临死前选择救郭襄一命也能看出来,不过郭襄在此前的剧情中却与金轮法王有过一段十分有趣的对话。

  (郭襄、金轮法王剧照)

  原著道:“郭襄见他眼珠转动,沉吟不语,当即下马,说道:‘老和尚的本领当真不小,就可惜不做好事。’国师笑道:‘你既羡慕我的本领,只须拜我为师,我便将这一身功夫,尽数传你。’郭襄啐道:‘呸!我学了和尚的功夫有什么用?我又不想做尼姑。’”

  这次暗示就十分明显了,金轮法王临死之时,郭襄也的确是认可了他这位师父,拜了他为师,如此看来,郭襄后来会选择出家为尼,其实与杨过并没有什么关系,金庸早已在书中埋下了伏笔。

  这即是金庸故事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每次重读,总能看到一起难以被察觉的彩蛋,着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