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鸣琴”杨红丽
杨红丽,女,1958年8月15日生于梨园世家,父亲杨录光,国家二级演员,母亲张鸣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派第一代传人。
13岁时考入晋中晋剧团,开始学唱革命样板戏,在《海港》中扮演方海珍,《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红灯记》中扮演李奶奶。由于当时年龄小,扮演各种角色,只是演唱不懂人物思想刻画。后来古装戏开放后,行当一时拿不准,又学男来又学女,最后还是选择了和母亲学唱一个行当(须生)。第一出戏是《十五贯》见都一折扮演况钟,就获得了晋中调演一等奖,全团人都称赞她唱出了母亲的风格。母亲张鸣琴是晋剧大师丁果仙的第一代传人,母亲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誉满三晋,上世纪80年代以《下河东》、《十五贯》这两出戏红遍三晋大地。杨红丽拜母亲为师,学唱母亲优秀的作品戏,继承母亲张派的演唱风格,并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
1995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她自筹资金、网罗人才,较早组建起晋中市小鸣琴晋剧团。在这16年的风风雨雨中,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在管理上引进了竞争机制。规范化、现代化、专业化、艺术化,在戏剧市场竞争激烈中,努力开拓、勇于拼搏。1999年率全团赴湖南长沙参加了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得了演出综合大奖,个人获演员表演一等金奖。在二十三省四十多个演出团体中,改编传统戏《芦花》和新编历史大型戏《蒯彻装疯》的演出竞争中,获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赞赏和认定,荣获了中国第十七届梅花奖。
2000年应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协会、中国映山红组委会邀请进京演出,又荣获成功奖,同年又获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李默然称赞说:山西小鸣琴剧团,为中国戏剧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鲜明之路,是戏剧改革开放的典范,是三晋大地文艺道路上的一只生力军。
如今,近60岁的杨红丽还继续领着全团演职员常年演出在乡镇、农村、矿区,为戏剧事业,为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奉献着。每年演出四百余场,观众基础非常深厚,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时刻令大家注视,她的表演艺术具佳,被戏迷观众亲切称为小鸣琴。她继承张(张鸣琴)派艺术,吸收了全国各个剧种、各种人物形象的艺术风格,结合自身条件再度创新,使她在后期艺术道路上更加如鱼得水,为广大戏迷观众展现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剧协常务理事、晋中剧协副主席、晋中市政协委员、晋中小鸣琴晋剧院书记。
具体获奖情况:
1982年荣获晋中中青年调演优秀演员一等奖,《荐帅》须生,饰演丞相
1985年荣获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大赛优秀演员奖,《下河东》须生,饰演赵匡胤
1986年在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中,荣获银牌奖,《镇台习文》须生,饰演镇台
1987年荣获晋中自创剧调演主角一等奖,《退婚》老旦,饰演梅香妈
1990年获山西戏曲青年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1991年荣获晋中第二届现代戏调演演员一等奖,《今夜下了这场雪》青衣,饰演中年妇女
1992年山西省广播杯晋剧首届卡拉OK大赛中,获专业组一等奖,《下河东》须生,饰演赵匡胤
1999年获中国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员一等金奖、中国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芦花》须生,饰演闵德仁,《蒯彻装疯》须生,饰演蒯彻
2000年获中国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映山红组委会演出成功奖,同年获得山西省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芦花》须生,饰演闵德仁。
传承教学情况:丁派第一代传人张鸣琴,在丁派基础上,因嗓音条件特殊又经现代戏的锤炼,传承了丁派的艺术风格,根据自身的嗓声条件创新了独树一格的鸣琴腔风格。她的《下河东》、《十五贯》、《芦花》久演不衰,牢牢扎在了三晋大地广大戏迷观众的心里,学唱张派鸣琴腔一时兴起。杨丽红说:我作为女儿,又是徒弟,更有必要传承下来。现在每台戏都必演《下河东》、《十五贯》、《芦花》这几出戏,深受观众戏迷喜爱。为了晋剧事业的发展,张派艺术的传承,她在2004年办起了晋中小鸣琴艺术学校,先后培养了150多人的艺术人才,分布在各个院团。2009年正式收了侯瑞、李燕两个优秀弟子。
《人民日报》大地周刊 2000年1月29日发表个性鲜明的‘小鸣琴。魏瑞艳《中国文化报》2000年11月3日发表‘小鸣琴映红三晋大地。鹤凡《中国文化报》2000年12月8日发表‘红妆须生杨红丽。此外还有梨园新秀‘杨红丽、小鸣琴唱响湘江两岸等多篇文章在《山西日报》上发表。
演出剧目、剧本有:大型古装戏《下河东》、《困皇陵》、《嘉靖宫变》连三本,大型历史古装戏《十五贯》,新改编传统戏《芦花》,大型新编历史戏《蒯彻装疯》,古装历史剧《画龙点睛》、《血溅乌纱》,新编历史剧《荐帅》,现代戏《退婚》等40多部剧目。
音像资料有:《下河东》、《十五贯》、《芦花》、《蒯彻装疯》、《嘉靖宫变》(连三本)、《花烛恨》、《明公断》、《杨红丽唱段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