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临床上分几种类型?怎样区分轻症和重症?确诊患者情况如何?看北京今日发布

  11

  7月5日,北京市召开第142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千龙网发

  千龙网讯 7月5日,北京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42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平出席发布会,通报最新疫情等情况,并答记者问。

  首都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客观存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当前首都疫情持续趋稳向好,态势可防可控可预期。防疫仍是北京第一位的任务,首都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客观存在,可控范围内的病例还会确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6月11日以来北京确诊的病例 98%为轻型和普通型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介绍,6月11日至7月4日我市累计报告33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按临床分型划分,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共328例,占总病例数的98%。按确诊时间划分,6月13日和14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达到高峰,此后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7月4日,已连续7天每日新增病例保持在个位数水平。

  新冠肺炎临床上共分四种类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发布会上解答,新冠肺炎临床上分为四种类型,即: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轻型患者症状很轻微,影像学没有肺炎的表现。普通型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同时影像学可以看到肺炎的表现。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有气促等症状,并且临床指标有改变,静息状态下脉氧饱和度小于93%,肺的影像学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明显进展,进展程度达到50%。危重型出现了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或者无创通气或者出现了休克或者合并有其他脏器衰竭,需要ICU监护治疗。

  目前北京市按照国家相关指南对确诊病例进行分型,并且按照分型严格规范救治。

  北大医院:核酸检测出报告已缩短到上机后45分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平介绍,从今年一月疫情发生以来,全院共接诊急诊70913人次,完成各类急诊手术793台,发热患者手术74台,坚持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两手抓,医院诊疗服务,特别是急诊急救服务安全有序,实现了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零感染。

  王平说,为确保发热门诊的正常运行,紧急扩充了发热门诊观察床位数,由原来的3间隔离病房增加到10间。设立发热二线,作为全院新冠肺炎紧急会诊岗位,24小时在岗,随叫随到,保证各院区、科室的发热及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会诊。为夯实分类处置、重症优先,绿色通道、个性安排,缓冲隔离、加强防护的工作要求,医院建立急诊、发热门诊抢救团队联动机制,对有急诊情况的发热患者优先接诊,缩短患者在发热门诊停留时间。发热患者如有突发病情变化,急诊科医生快速到发热门诊并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进行救治。

  此外,北大医院积极落实发热门诊发热患者“1+3”的诊疗方案。成立核酸采样小组,保障及时采样、及时送检。引入快速核酸检测技术,使核酸检测时间大为缩短,由原来的6小时出报告缩短到上机后45分钟出报告,为急诊科、产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时间。

  隔离人员解除隔离后要持续做好健康监测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继续坚持快速处置、精准防控成功做法。认真研究新增病例,盯住流调溯源,找到密接人员及时隔离,做到“应隔尽隔”。千方百计加强筛查,严格医学观察措施。设身处地地开展专业心理疏导,引导集中医学观察人员以科学的态度坦然面对。对封闭管控的街道社区和集中隔离点人员,在解除隔离前要认真做好评估检查,解除隔离后要持续做好健康监测。

   北京此轮疫情出院患者已经达到10例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7月4日北京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2例,无新增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病例1例。

  自6月11日以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34例,在院324例,治愈出院10例。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9例。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出院的10人中,7人以中医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