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布,肥胖新冠死亡风险增加5成,手术用半导体微型机

  

  

  震惊科学界!美国新防疫指南:无症状密切接触者无需检测

  近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突然改变了其新冠肺炎检测指南,最新的描述令许多科学家表示震惊。此前,CDC网站建议所有感染新冠病毒密切接触者都进行检测。现在的指南却表示,如果你曾与新冠确诊阳性的人站在6英尺(1.8米)内至少15分钟,但却没有任何症状,“你不一定需要进行检测”。

  阿斯利康在英国开始新冠药物试验 为2种单克隆抗体组合

  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公司表示,志愿者已经获得了一种正在试验的帮助预防和治疗COVID-19的新药的首批剂量。该公司说,这种名为AZD7442的药物是两种单克隆抗体的组合。阿斯利康表示,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是该药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可能对暴露于COVID-19的人起到预防作用,并治疗已经感染病毒的患者。

  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男性占6成 免疫反应差异或能解释

  日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全球男性约占COVID-19死亡病例的60%,并研究了免疫反应的差异是否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对T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更强,T淋巴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可以识别并消灭病毒。

  新冠两大谜团终于揭开:6种分子能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来自劳森健康研究所和美国西部大学的一个团队,通过本周在《重症护理探索》杂志上发表的2篇研究,在理解COVID-19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一项研究中,该团队确定了6种分子,它们可以作为生物标记来预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在第二项研究中,他们率先揭示了导致COVID-19患者出现血凝块的新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美国近44.3万儿童感染新冠 占全美确诊病例9.3%

  疫情暴发初期,主流观点一度认为儿童是不易感人群。但随着各项研究的推进,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童医院协会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从疫情开始到8月20日,美国已经有近44.3万名儿童检测出感染新冠病毒,占美国新冠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9.3%。

  教育部:若出现突发疫情高校要及时转为线上教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高校秋季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高校的教学模式将转变为线下教学为主、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二是课堂理论教学、学校实验教学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将全面推开;三是针对突发的个案性疫情或多校发生疫情,相关高校要根据情况及时转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或全面转为线上教学。

  世界最快超算发现:无纺布口罩预防新冠病毒效果最佳

  日前,日本请来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Fugaku“出马”,得出一项结论:无纺布制成的口罩在阻止新冠肺炎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方面比其他常见口罩更有效。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专家称,这种无纺布能阻挡咳嗽中喷出的几乎所有水滴。棉口罩和聚酯口罩的效果稍差,但仍能阻挡至少80%的飞沫。

  研究称肥胖者新冠死亡风险增加近5成 疫苗效力也更弱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针对新冠肺炎对肥胖者(BMI超过30)的影响进行的新研究发现,他们从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病毒风险。他们因感染新冠肺炎而最终住院的风险增加了113%,需要重症监护的风险增加了74%,死于该病毒的风险增加了48%。同时,疫苗也不可能在肥胖人群中发挥同样的作用。这项研究发表在《肥胖评论》杂志上。

  英国研究:含柠檬桉叶提取物的驱蚊喷雾能杀死新冠病毒

  近日,英国国防科学家表示,今年4月给英国士兵使用的一种基于植物提取物的天然驱蚊剂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柠檬桉叶油是一种澳大利亚桉树的提取物,柠檬桉叶提取成分经常被应用在驱蚊产品中。30%浓度的柠檬桉叶油能驱避蚊子和蜱虫6小时。

  美国新冠患者滥用抗生素 或导致抗药性细菌流行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密歇根州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里,因疑似新冠肺炎而住院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在抵达后不久就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以防他们在感染病毒之外还感染了细菌。但测试很快显示,96.5%的人只感染了新冠病毒,而抗生素对新冠病毒没有影响。

  

  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布

  今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根据公报,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高。

  高尔夫球般大的太空岩石藏有丰富氨基酸

  在2012年的一次南极探险中,一支由日本和比利时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捡到一颗陨石,命名为Asuka 12236,大约有一个高尔夫球那么大。戈达德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Asuka 12236体内藏有丰富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形成了无数的排列,构成了数以百万计的蛋白质。然后,蛋白质继续为地球上生命的化学齿轮提供动力,包括动物的基本身体功能。

  MIT科学家研发出“读心”耳机 不出声就能与计算机交流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设备,可以让用户无需说一个字就能与他们的电脑对话。研究人员称这种设备为AlterEgo,一种可穿戴的耳机,可以探测到大脑发送到口腔肌肉的微妙电信号。这款设备背后的理念来自于“默读”的概念。当我们在脑袋里对自己说一些话时,大脑会做出一些微小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神经和肌肉运动。

  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比赛举行

  8月25日,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暨第五届羊城“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生物行业赛复赛在广州创意大道举行。本次大赛共有251家本市生物行业企业报名参加,其中,有148家企业通过初赛入围复赛。据悉,该行业赛半决赛和决赛将在今年9月下旬举行。

  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科技活动周开幕

  8月24日上午,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广州市越秀区2020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该区华乐街华侨新村邻里活动中心举行。开幕现场精彩纷呈,设有科技防疫、广府文化3D打印、VR等14个科技互动体验专区,趣味性十足的互动体验环节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围观体验,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也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其中的科技原理。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举办“微生物小课堂”活动

  2020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周间,8月25日,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举办“科学防疫 创新助冀——微生物小课堂”活动。在活动现场,该所工作人员为参加“微生物小课堂”的家庭讲解神奇是微生物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历程,带领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制作玻片标本,进行显微观察,之后还为大家讲解了如何科学防疫。

  中国科协举办“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从8月19日起,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活动历时三周,邀请李四光、邓稼先、朱光亚、苏步青、程开甲、童第周、黄纬禄等科学家后人,分成西南联大线、浙大西迁线、重庆南京线三条路线,重走前辈科学家抗战期间曾经走过的道路。

  中美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项目批准通知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合作共识,2020年双方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共同征集并资助两国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经公开征集,共受理14项申请。根据中美双方评审结果并经双方机构共同协商,将对“伴生微生物在入侵害虫(白蜡窄吉丁和红脂大小蠹)入侵成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3个项目予以资助,项目执行期5年(2020年10月1日-2025年9月30日)。

  

  一口唾沫10分钟出检测结果 几张自拍就能看出心脏病

  根据近日以色列科学家在ESC Congress 2020上发表的初步研究,唾液测试或许可以作为新选项,快速追踪心脏病发作的诊断。只需要患者的一口唾液,医生就能在10分钟内拿到检验结果。此外,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报道,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创建深度学习算法的方法,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面部照片,判断其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违背常识!新研究:午睡时间过长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根据对以往队列研究的一项新的荟萃分析,与不午睡相比,午睡时间过长(超过1小时)导致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30%,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4%。不过,如果将夜间睡眠考虑在内,只有那些每晚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午睡时间过长才会增加死亡风险。这项研究发表在《睡眠医学》杂志上。

  糖尿病不再每天打针吃药!新方法可以让药效持续达10天

  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发表在《科学进展》的研究提出,当以热敏性系链连接取代简单地同时给药,多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会提高。药物组合分子由类弹性蛋白多肽(ELP)连接。在皮下注射时,该接头形成凝胶样贮库,在体内缓慢溶解并释放出活性药物。

  肥胖症和糖尿病迎来新希望:移植脂肪细胞燃烧卡路里

  美国乔士林大学综合生理学和代谢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Yu-Hua Tseng博士说,治疗肥胖的潜在方法是移植人体棕色脂肪细胞,这是人类的白色脂肪细胞,经过基因改造,变成类似于能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细胞。 她是《科学转化医学》上一篇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资深作者。

  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伟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世明教授团队合作,详细描绘了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的色调图结构,揭示了认知层面上的颜色空间色调圆盘形成的神经机制。相关研究成果8月26日在线发表于《神经元》。

  “交换身体”不是梦 科学家验证与朋友换身如何改变自我意识

  8月26日发表在《交叉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一对朋友在一种感知幻觉中交换身体时,他们对自己个性的看法与对朋友个性的看法变得更相似。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的心理和生理感觉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也与记忆等功能有关:当我们精神上的自我概念与身体上的自我不匹配时,记忆就会受损。

  手术用半导体微型机器人诞生 4英寸晶圆可生产超100万个

  近日,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他们成功地发明了微型医疗机器人,可以由人们按照自己的要求控制、操纵,并很快可以用于治疗难以触及的人体内部区域的显微外科手术。8月26日星期三,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题为《电子集成、大规模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西湖大学首次实现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8月26日,《自然》在线发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卢培龙课题组与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等课题组合作的人工设计跨膜蛋白质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该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

  为让细胞同时处理不同信号 信号分子被“囚禁”在纳米大空间

  一个困扰了科学家大约40年的问题,近日,Max Dellbruck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终于回答了。在《细胞》杂志上,该研究小组解释了细胞如何能够仅使用一种信号分子——核苷酸cAMP——来开启完全不同的信号通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分子实际上被囚禁在纳米大小的空间里。

  仅薄薄一层微生物群落就能在太空中存活3年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0.02英寸厚的微生物群落——比一张纸还薄——就能够抵抗太空中的极端寒冷和高辐射水平。只有那些在菌落表面的微生物死亡——它们牺牲自己,为下面剩余的微生物形成保护层。这一发现意味着这些微生物群落可以通过聚集成“集合体”在地球和火星或宇宙的任何其他地方旅行。这一发现已发表在《微生物学前沿》杂志上。

  研究者警示气候变化威胁隐藏真菌网 或使森林变脆弱

  在90%的植物下面,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支持系统——地下的真菌伙伴,形成了连接植物的丝状网络,并将营养和水带到其根部。根据8月初美国生态学会在线年会上的一项研究报告,适宜的真菌伙伴可帮助植物在更温暖、干燥的环境生存。会上其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也会破坏这些“菌根真菌”,从而加速其宿主植物的死亡。

  “界面反射中量子化的反常位移环流”首次被发现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刘国栋研究团队的刘影博士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余智明、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肖聪博士和新加坡科技大学教授杨声远合作,在界面反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界面反射中量子化的反常位移环流”为题,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

  

  山西医科大学二院获全国伤口护理病例总决赛冠军

  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伤口护理病例挑战赛总决赛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唐威获得总决赛最佳病例奖第1名,标志着该院在伤口专科护理方面迈入国内领先行列。据了解,国际伤口造口失禁专业护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重要学术门类,为众多患者提供了恢复健康的可行路径。

  河北工大学子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

  近日,2020年“东华科技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线上比赛)圆满落幕。河北工业大学“万象更新”代表队“上海石化年产18万吨异戊二烯项目”荣获全国一等奖。这也是该校连续8年获此佳绩。

  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

  今日教育部下发文件,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完成备案的学位授予单位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

  

  2020年“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开展

  8月21日,2020年“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巡展在浙江省慈溪市举办,标志着202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2020年“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将展出的27位百岁诞辰院士来自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学科领域,包括两位两院院士陆元九、师昌绪,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师昌绪、谢家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