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回应后遗症问题;李兰娟:无症状感染者非病人;钟鸣:挺过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

  在12月9日举行的“中国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视频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做了题为《新冠奥密可戎(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报告。

  首先,钟南山肯定了两年来疫情防控取得的成就。

  报告中,他表示,全国范围第二波奥密克戎(Omicron)疫情的特点是传播性强。对比德尔塔Delta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引发新冠后遗症风险显著降低,无症状感染者基本无新冠。防控政策的重心应当从防控感染转移到防控重症上来,要落实好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

  钟南山提到,充分的疫苗接种能起很大防护作用。他强烈呼吁加速疫苗接种特别是异种疫苗加强针的接种,这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当务之急,老年人、脆弱人群和医护人员是重点保护对象。

  他还表示,奥密克戎(BA.4/5,BF7)感染不可怕,99%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重点应放在防控重症上(自我保护,定点医院,医护人员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不是病人,无需恐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这个时候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咬牙挺过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钟南山:奥密克戎不可怕99%感染者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12月9日上午8时举行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2”视频会议中,钟南山院士做了题为《新冠奥密克戎(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的报告。

  强烈呼吁加强接种异种疫苗

  农历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就到了,钟南山说,下一步防控的关键之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异种疫苗的效果更好。他进一步表示,可以用同种疫苗继续加强免疫;用异种疫苗加强免疫,效果明显提高;重点加强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免疫接种;加强医护人员的疫苗保护;加速研发及审批鼻喷、吸入型疫苗。

  钟南山指出,有数据显示,接种任何3剂疫苗,死亡风险大幅减少,特别是年长者。

  钟南山表示,用同种疫苗继续加免,预防感染效果不会增强,但预防重症效果仍存在。用异种疫苗加免(在两剂灭活疫苗基础上加用亚单位蛋白疫苗/腺病毒疫茵/MRNA疫苗) ,效果明显提高。

  钟南山举出今年上半年香港经历奥密克戎疫情的例子。香港在3月至4月因奥密克戎大流行造成接近1万人死亡,之后通过大力接种加强针,死亡病例减少了10倍,各方面情况都有了改善。他介绍,香港疫情中的死亡病例大多数是老年人,且老年人大多没有接种疫苗。

  钟南山表示,内地60岁以上人群接种加强针的数量虽然还不够,但与香港今年上半年暴发疫情时相比还是好得多。因此一些推论依据香港的情况,认为全国在奥密克戎大规模感染中可能有几十万人死亡,不一定恰当。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在全国14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接种三针灭活疫苗后,对重症、危重症的保护率可达94%。钟南山表示,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灭活疫苗、腺病毒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有效的。

  “奥密克戎感染不可怕。”钟南山说,现在流行的BA.4、BA.5、BF.7等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分支感染后,基本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并不存在肺炎,99%的感染者可以在7天到10天完全恢复。

  中国的确诊比例为全球平均数的1/374

  据钟南山院士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8日,中国的新冠确诊比例为全球平均数的1/374,为美国的1/1348,死亡比例为全球平均数的1/232。

  钟南山在会上表示,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世卫组织2021年5月发布的报告阐述了世界各国采取的四种不同防控策略及后果,中国的“强力防控”被列为最佳选项。

  后遗症问题

  央视新闻12月9日报道,钟南山:“医学上对于后遗症有严格的定义,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一些新冠产生的症状会慢慢消失,我们不叫它后遗症。我目前还没看到特别明显的对器官引起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李兰娟: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

  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

  据健康时报12月9日报道,12月8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

  目前,有哪些数据可以直接证明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较原始株有明显减弱?

  李兰娟院士:根据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证实,与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及其进化分支传播性仍较强,但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传播性仍较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侵犯上呼吸道,其导致住院重症或死亡的病例明显少于之前各种变异株,毒力与致病力显著下降。根据新加坡公布的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在新加坡2022年1月-11月流行期间的病死率为0.45‰,远低于2021年6月-2022年1月期间流行德尔塔变异株3.6‰的病死率。

  未来我国疫情防控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李兰娟院士:未来,无症状感染者不必作为疫情防治的重点,应当主要将防治重心转向“防重症、降死亡”。同时,要加强对新冠重点人群的保护。要继续普及新冠疫苗接种,加强对老年人群和慢性病等免疫功能低下重点人群的保护,保障其基础疾病的治疗。

  未来,新冠病毒是否会继续变异?我们应当对病毒的继续变异保持一个怎样的态度?

  李兰娟院士:新冠病毒在未来的自然传播过程中会继续发生变异。像流感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变异常常会引起抗原性、传播性、致病性、药物敏感性等生物特性的改变,进而影响当前使用的药物和疫苗的效果。我们还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研究病毒变异与致病力的关系,以及时发现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变异病毒。当前,我国疫苗接种的普及和多个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上市,加上国家在各级医疗资源上的投入和充分应对准备,民众不必对将来病毒继续变异而担忧。

  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居民应当如何看待,您有哪些建议?

  李兰娟院士:现在全球流行的奥密克戎病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

  2022年6月2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相关临床表现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员、风险职业人群、重点机构和场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人群等核酸检测、传染源追踪等途径发现。

  同时,该方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虽然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但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大家无需恐慌。无症状感染在我们传染病学教材中称为“隐性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无症状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常远远超过显性感染。无症状感染不是疾病,无症状感染后,大多数人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这对于防止流行扩散有积极意义。

  :咬牙挺过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

  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据澎湃新闻12月9日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是2020年上海首位奔赴武汉抗疫的医学专家,被誉为“最早逆行者“,曾在金银潭医院新冠重症病房“出生入死”75天。最近三年来,作为国家新冠肺炎危重症临床救治专家组专家、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

  钟鸣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和以前的原始毒株相比,致病力和毒性下降,传播力增强,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

  2020年我们碰到初代新冠病毒,它所造成的患者大部分是病毒性肺炎,以重症肺炎为表现,当然也有其他表现,比如凝血系统异常,血栓疾病大大增加等。那时候可以说是一种“新冠病”,肺炎当然是它最主要的表现。

  而现在,更多时候病毒造成的危害在于加重患者原有的疾病,或者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合并呼吸衰竭。肺炎也有,但比较少了。这时候患者如果出现肺炎,很可能是免疫力有问题的人,比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新政的出台是结合我们整个抗疫形势、毒株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总体来讲,现在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毒力大大下降了,所以有条件做到轻症或无症状人员居家隔离。这个政策推出是合适的。

  现在提倡无症状和轻型患者居家隔离治疗,但对于是重症或者有重症倾向的人,还是要去到医院开展救治。当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重症的比例已经很低了。

  很少一部分进展到重型的新冠患者,通常都是高龄老人或者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肿瘤放化疗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还有就是特别肥胖的人,体重指数(BMI)大于35的人等。应该说,这些群体都是高风险人群。

  一旦这些人群成为阳性感染者,刚开始可能还是无症状或轻症,如果采取的是居家治疗,就要更好地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观察症状表现,随时准备前往医院就诊。

  对医疗机构来讲,虽然患者重症率大大降低了,但能预见到未来感染者基数大大增加了,这就使得最终的重症患者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小。从我们整个人口结构来看,脆弱人群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而这些脆弱人群如果同时都发病,并且成为重症患者,那对医疗机构而言压力是非常大的。

  最后,钟鸣表示,我们已经和新冠病毒斗争了三年了,我们对这个病毒造成的疾病已经有了很多了解,所以现在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随着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我们要对今后的形势有所预估,我觉得各条战线上,包括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等,包括对民众开展防疫科普、相关流程的优化,此时都在积极动员、积极准备。这个时候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真正做到齐心协力,共同度过可能在几个月里出现的感染高峰,咬牙坚持过去,那根据病毒的规律,疫情就会逐渐平稳,社会生活将归于正常。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