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离死亡很近 记者亲历ICU病房护士日常
几位护士正在给患者吸痰。
ICU(重症监护室),一个综合医院最危重病人的接治部门,这里往往给人以神秘又恐惧的印象。
“5·12”护士节前,记者来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重症监护室,观察、体验ICU护士的一日工作。仅半天体验,记者就感到疲惫、压抑。但这对护士们来说,只是工作常态。他们当中,有人想放弃,但更多的人在坚持,因为他们说:这是离死亡很近,却也是重生之处。
让普通人害怕的场景 这里每天都在发生
早上9时多,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ICU副护士长张慧娟的带领下,记者换好衣服,戴上帽子、套上鞋套。走进ICU,两旁放置着病床,周围都是仪器发出的“滴、滴”声,让人感到有些紧张。
几位护士正在给一位阿姨吸痰,忙碌而有序。
“别看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其实还处于昏迷状态。”张慧娟小声说。
突然,阿姨对面病床的一位大伯发出声响,一声比一声尖锐,还伴随着抽搐。眼前这番场景,对于第一次走进ICU的记者来说,说不害怕是假的。
“他这是在咳嗽,听声音比较干,说明他气管里没什么污物,暂时还不需要吸痰。”张慧娟向记者解释,当患者发出声音,尤其是刺耳声音时,护士们就会密切关注,患者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张慧娟每次给老爷子刮胡子,他都很开心。经患者同意,记者(左)记录下这个时刻。
“很多时候,ICU病房的患者因为没有意识,不舒服却无法表达,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折磨,因此需要我们格外留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张慧娟说,话音未落,隔壁床又有突发状况。医护人员在此间来回穿梭,没有人注意到,病房里进来了几位带着纸笔和镜头的“不速之客”。
有人想放弃 但更多人在坚持
与ICU护士谈起从业感受时,不少人都说苦。这苦,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这里的病人,病情每分每秒都在变化,所有医护人员心中的弦始终紧绷。”张慧娟说,尤其是看到悉心照护,却还是最终离世的病人,让人难受,也很无力。她碰到过几位90后护士说想离开ICU,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受不了眼睁睁看着病人离开的煎熬。
由于经常上夜班,张慧娟基本没时间陪孩子,虽然愧疚,但她说做这份工作并不后悔。在重症监护室,家属看不到病人的那种焦虑,只有护士尽可能多地为家属考虑,才能帮助缓解,“家属的心情我们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放过每一个治疗护理细节,让病人早日康复。”
对于张慧娟说的细节,体验期间,记者深有感触。王女士(化名)是位患病多年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一年多前被送入浙江医院ICU病房。当时,除了眼睛和牙齿,王女士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动。虽然不能说话,也几乎无法动弹,但她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
对此,医护人员和王女士,还有王女士的女儿,一起商量了一套专门的沟通方式。眨眼代表“是的、要的、对的、好了”,磨牙是在请求帮助,眼睛左右看和没有任何反应表示“不行,还没好”。王女士身上一些常出现的情况以及一些小概率事项,如要经常吸痰,每次连续吸两三次;头不要放正,要向左倾斜点;床边纸巾要多放一点,因为口水不停流等,都被清楚地整理出来,挂在床头。
希望患者都能回到普通病房
对于有着10多年ICU护理经验的张慧娟来说,照护患者,除了不放过任何治疗护理细节外,还有个秘诀,那就是充分尊重患者。
张慧娟有位病人,当时,老人送来时情况已很严重。怕他伤到自己,护士就给他上了保护性约束。不过老人很抗拒,他说自己活了这么久,一直很自在,没想到老了,竟然被这么约束,很没有尊严。
“他这么不接受,我们充分考虑衡量后,索性就给他撤掉了。”张慧娟说,撤掉后老人觉得得到了理解和尊重,非常积极地配合治疗。
“我们医院老年患者较多,这意味着照护难度也更大。”张慧娟说,对于年轻病人来说,变换体位是比较容易的操作,而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胃肠道、皮肤等都出现老化,因此在变换体位时得更仔细,稍不注意,患者就会感到很不适。
工作纵然有苦,但大多时候,是成功救治患者带来的甜。张慧娟说,看着病人被抢救回来,是医护人员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再过几天,但愿他能拿掉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去。”在给64岁的脑卒中患者做检查时,张慧娟低声言语着。
时间很快到了中午,意味着这次体验就要结束了。
“太闷了。”脱掉手术服后,几位体验者不约而同说出了这句话,同去的小伙子衬衫被汗浸湿了一大片。午饭,大家都只勉强吃了几口,不是饭菜的问题,而是一上午的体验,让人疲惫、压抑,没了胃口。
张慧娟笑着向几位体验者道别,转身又回到了紧张忙碌的ICU内。对记者来说,这只是一次体验,而对护士们来说,他们肩负着拯救生命的重担,日复一日,向死而生。
15890194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