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似不正经,却能治愈抑郁症?绝了
导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似不正经,却能治愈抑郁症?绝了
在翻到最后一页之前,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会在一个晚上将这本书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一本带人看明白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的书。
真正的咨询,还要更多的细枝末节,会有更多的支持、陪伴,因为疗愈的发生是在来访者对关系足够的信任基础上的。
但是,罗伯特用了一个童话故事,把一个人看心理的脉络写得非常的精彩到位。
看心理医生,大都是已经非常痛苦的状态下才去的。也有很多人,比如孩子,他们很痛苦,但是不会去受助。这时家长会代替他们来请咨询师干预。
正如咨询师问蛤蟆先生的:“是谁让你来看心理医生的?”蛤蟆先生说:“是朋友们让我来的。”咨询师说:“自己的事,必须是自己负责,才能解决问题。”
自己的事,自己上心,自己有解决的意愿,自己想帮助自己,事情才有可能性;如果是外人一厢情愿,不会起什么效果。
书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我们处在什么状态,怎样窥探童年寻求答案等内容。原来,我们生活中的人基本上都处在这三种状态下:
1、儿童状态: 只会责怪他人,不愿承担责任
2、 父母状态: 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批判他人与自我批判
3、 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合理计划、考虑、决定、行动
很多成年人都处在“儿童状态”,面对困难和麻烦,总是不自觉像一个孩子一样,不想去主动承担责任。
说到底,儿童自我状态就是指依旧还残留着童年的痕迹,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而父母状态,则是指代我们表现得像父母一样,基本上都在挑剔和教育别人,准确来说,就像是一个法官一样,去控诉别人以及给他们定罪,当然处在父母状态的人可能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批判,甚至谴责自己。
而抑郁了的蛤蟆先生,正是处在“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
譬如,他对父母的怨恨和怒气,没有得到释放,总会不自觉对亲朋好友以及自己怄气,不断地谴责他人和自己,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以及未来。
而成人状态则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平和状态,能够很好地应对他人的评价与建议,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懂得权和利弊后作出选择,并能够勇于承担后果。
原来,焦虑和抑郁并不可怕,这正是给予我们审视与蜕变的机会。
如果你愿意改变,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以及困难,你就得主动引导自己处于成人状态,给过去的经历赋予新的意义,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每次翻阅《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总不自觉想起自己、父母以及种种不愉快的往事。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像蛤蟆先生一样,按照小时候学会“顺从”父母那一套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说白了,我们都是以自己被爱的方式去爱别人,却不知道这是不是对方真正想要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对待父母总有些纠结的情绪在作怪,我们爱自己父母,却也怨恨着他们。小的时候,我们很无助,无处可逃,唯一能做就是去适应父母每一次喜怒哀乐。
父母养育我们成长,却有时候正是我们痛苦的源泉。长大后的我们试图等待父母的那一声道歉,而父母却跟我们讲道德,要听话与孝顺,似乎那些受过的伤害从未发生过一样。
对此,我们又能怎么样?把这一切归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过错,我们就能解脱了吗?不能,准确来说永远不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的事情释怀,去拥抱那么曾经无助和孤独的自己,大步往前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告诉我们:人的潜意识都有“自证预言”的行为。
“所谓自证预言是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岁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痛苦和折磨不过是我们自找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一切的不幸与痛苦都是自找的,不过是我们潜意识的自证预言,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重构我们曾经受过的伤害与痛苦。
“亲爱的,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我们已经不是曾经弱小无助的孩子,我们变得更强了,更有能力去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去改变我们自己。嗯,尝试从今天开始发自内心去改变吧,也许你就会好起来,找到真正的快乐。
这个“认知觉醒”与“自我治愈”的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但很值得。
蛤蟆先生,曾问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回答:“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要改变就得靠自己,发自内心地去改变,去迎接新的开始。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可能就无师自通,得到许多答案;但是,相信读完这本书,许多人会透过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帮助我们去诚实地面对自己;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心里总是积压着许多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那么,请赶紧停止情绪内耗!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套装内还有一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也是一本心理疗愈的书籍,书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小案例,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愿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觉醒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