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开后,有个问题很蹊跷,国家那么多制药厂为啥一药难求

  疫情放开是压倒性的“共识”,毕竟疫情这三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老百姓积蓄也几乎掏空,再不放开,势必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但放开后就一定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么?答案是一定的,可这个过程比较艰难,越南3月份放开,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有超过100万人感染,现在是12月,整整九个月,越南超过465万人感染了新冠,虽然致死率不足0.003%,但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恐慌。

  

  我们国家是12月初选择解封的,按照这个推算,在12月-1月之间这一个月,感染人数会出现剧增,也就是专家所说的第一波感染高峰。

  其实放开后出现大面积感染也是大家都能预料到的,毕竟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麻疹还要强,所以常规的防护已经很难防住它。

  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放开确实有些突然,大多数人还没等反应过来,新十条就已经开始实施,全面核酸取消了、行程码取消了、出入公共场所不查48小时核酸了,一时间大家还都很难适应。

  本以为这次放开后我们可以从容的面对病毒,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因为准备不足,短短一星期,各地医院的发热门诊出现人数激增的情况,医护人员也出现大面积感染,医疗力量明显供应不足。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更让人觉得蹊跷,为啥感冒药、发烧药、止咳药所有跟病毒有关的药物都买不到了。

  在放开前,张文宏教授就指出,一旦疫情放开,医疗体系将会迎来最大的挑战,除了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还包括药物。

  既然专家都已经提出这个建议,为啥放开前不加大产能,以保障放开后的刚需呢。

  笔者的一个同学就是在某知名制药厂上班,他跟我说,在放开前,并没有接到任何加大产能的指示,所有生产线都是正常生产。

  可等到突然放开后,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发生了,制药厂接到了大量生产药物的订单,但劳动力却出了问题,因为有一半的工人都“阳”了,产能短时间还是不能恢复,也许这是个例,但也可能是缺药的一个因素。

  

  现在市面上所有跟新冠病毒有关的药基本都很难买到,有些终端药店经销商也是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就准备趁火打劫,买退烧药,会捆绑销售一大堆跟新冠病毒没关的药物,仔细一看,要么是即将过期的药物,要么就是某些保健品,你不购买,他们就不单卖你退烧药,简直就是在发“国难财”。

  还有些商家更是别出心裁,为了增加利润,原本3块钱的水银体温计明明有货,但它们却特意下架该商品,随即商家近百元的电子体温计,看着真是让人气愤不已。

  除了终端商家不讲规则外,其实还有一些个人也在扰乱供需关系,就像我家邻居,平时买菜都几毛几毛的降价,这次买药,竟然一次买了400多元十多盒退烧药和感冒药,即便他知道价格离谱,但他也没降价,而有意思的是,他是一个人生活,买这么多药真不知道吃到什么时候。

  

  我们国家是世界制药第一,为啥背靠这么大的背景,我们还能这么缺药呢?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制药企业有7765家,2580家是中成药企业,2321家为中药饮片企业,中药企业共计4901家。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全球药企1000里,中国药企就占据了208家,前100名里,中国占据了22家,除了美国的5家医药巨头外,中国占比已经高达8.2%,超过了许多欧洲和亚洲主要国家。

  如果上面的数据看起来不透彻,下面我们就看看山东淄博的新华制药,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年产量是在8000吨左右,这是全面生产的情况下,这8000吨投放到市场上,就算我们有14亿人,每人一天吃三遍,还要吃上两年。

  而且布洛芬不是什么高端药品,原材料供应充足,但即便是这样,我们现在还是缺药,这就让许多老百姓摸不到头绪了。

  

  其实大家不妨仔细观察一下放开后药品的销售模式,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以前买药都是去药店购买,但现在药店的很多药都已经断货了,仔细询问后,他们也表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货。

  而出了药店后,有许多类似于黄牛的人会上前询问你要不要感冒药、退烧药等等,一般人都会询问,这一问,价格确实有些惊人,原本十几块钱的药品,现在涨到一百多元,即便是这么高的溢价,许多人为了家人健康还是选择购买,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黄牛是怎么弄到药的呢?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网络卖药已经完全不按规则来了,以前涨价都会有一个轻微浮动,但现在涨价都是100%、200%、300%的涨,就这样还有许多人抢不到。

  

  放开是好事,但放开后的种种境遇怎么感觉比放开前还难,老百姓本以为熬过这3年就会看见太阳,现在看来,想要真正看见太阳,我们还要熬过这个短痛期,还是希望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来管管现在药品紧缺和涨价的情况吧。

  你们怎么认为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