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版丁真?29岁男生在新西兰放牛,累到打脸
原创 她姐 她刊
这里是不定期上线的她刊「对话」栏目。
每期邀请一位或一组,素人或明星来到这里,聊个人的生活和经历,谈个体的想法和见解。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拉踩。
希望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今天是第28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向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就像憧憬喂马劈柴的海子那样。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最好定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比如瓦尔登湖畔,或是阿尔卑斯山脚下。
城市的纷杂使人厌倦,挪威、瑞士、安道尔、冰岛,才是我们的精神故乡。
我们都期待这样一个契机的出现:
如果不用上班,那我要去________。
我要去西藏捡垃圾;
我要去普吉岛养海龟;
我要去新西兰放牛。
返璞归真的生活,总是对现代人充满诱惑。
图源:新浪微博
但真正远离城市、归隐田园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无从得知。
但,她姐身边还真有这样一个人。
他叫Patrick,29岁。
今年8月,Patrick独自一人前往新西兰——去那里的牧场放牛了。
图源:Patrick
然后自此投身田园,过上了无数人挂在嘴边的远离城市的生活。
但,我们向往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果真有那么安逸吗?
关于这件事,Patrick说,他有一定的发言权。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每天的生活,是从凌晨3点开始的。
3点起床,4点在工棚就位,给奶牛挤奶。
600多头牛,每天挤两次,一天下来要挤一万多升的奶。
我所在的牧场有170公顷,虽然对我们生活在内陆的人来说很是壮观,但在新西兰,这算不上大型的牧场。
图源:Patrick
牧场被划分为25个草场,放养600多头牛。
既要保证牛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草,也要留给草足够的生长时间。
根据每头牛需要的营养物质、草的高度,我们还可以推算出每日放牛的所需面积,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在草场上设置好带电的围栏,将牛控制在限定区域里。
在这里工作就像身处一道大型的博弈论计算题中,每天去哪片草场,划定多大的区域,都需要提前计算规划好。
除此之外,我的工作还包括喂小牛、维修工具。
对了,最近到了授精季。
每天凌晨起床,就是为了配合技术员给牛做人工授精。
“给小牛换地毯,我把小牛埋在了木屑里哈哈”
图源:Patrick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累的工作。
我刚来到这个牧场的时候,经理告诉我:这个岗位三个月换了十个员工,因为很少有人能顶得住工作量。
在此之前,我对国外生活有一种天真的刻板印象。
总觉得这边是高福利社会,就像新闻里说的那样,一周工作四天,每天5点下班,人们的生活很懒散,一下班就找不到人影儿了,更别提加班。
可来到这之后,立马被打脸了。
别的行业不说,我所处的畜牧业,是非常非常辛苦的。
现在,我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左右。
这听起来没有很多,但要知道,这10个小时是全程高强度进行的,对体力要求非常高。
工作时间忙到什么程度?就连停下来刷刷手机、打两个字的功夫也没有。一天下来,手机电量还是满的。
图源:Patrick
我之前玩过一个游戏叫《辐射4》,里面有个NPC说过一句话:
农业是最苦的一个行业,它是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来到这里,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牧场的一切运行,都离不开人。
600多头牛,你不去赶它,它就不出来;
牧场的草,你不去种它,它就不再长;
牛挨饿就没有奶,没有奶就没有钱。
170公顷的牧场能创造多大的收益,全靠这里的三四个人将它人为地运作起来。
所以我每天凌晨3点起床,19点睡觉,上七休二,如此往复。
虽然中途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咬咬牙还是一直干到了现在。
许多人对于牧场生活有着很美好的幻想。
但我觉得,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肯定没有真正这样生活过。
我是走新西兰的旅游度假签过来的。
旅游度假签是全球通用的系统,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可以到别的国家待一年,一边打工一边游玩。
对于想出去旅行生活一段时间的人来说,算是很节省成本的方法。
图源:Patrick
我见过挺多通过旅游度假签来到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大多从事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
比如去KFC、麦当劳当服务员,去咖啡店打工。也有人去当地采果子,猕猴桃、蓝莓、苹果、橙子......
当时我为了做功课,还给澳洲的水果成熟季列了个表格。
还有不少人报名宾馆接待的工作,我刚来的时候正值新西兰滑雪旺季,皇后镇的酒店招聘也是爆满。
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小牛饲养员这个相对冷门一点的工种。
相比那些到哪里都能打的零工,我还是更倾向于找一份更有技术含量的,还能顺便学点东西。
当时正好在YouTube上看到有个台湾女孩在做这个,我心想,这行挺适合我的。
决定好之后,我直接在网上给新西兰的牧场投了若干封简历。
一找到工作,立马飞去了新西兰。
图源:Patrick
在地广人稀的地方生活,必备的就是一辆车。
我刚来新西兰的时候,还没来得及置办一辆二手的,又很想去附近游玩一番。
最近的景区在80公里开外,我心一轴,当下就决定徒步过去,背着睡袋和帐篷就出发了。
结果,走出去40公里就累得走不动了,等我再掉头,天都黑了。
那天又累、又冷,我就一个人在荒郊野岭闷头走。
突然一辆大皮卡开过去,又绕回来开到我面前,我心想:完蛋了,是不是要抢劫我?
里面一个留披肩发的年轻男生问我:“你还好吗?没事吧?需不需要我带你一段路?”
那时已经离家不远,我只好谢绝了他的好意:“非常谢谢你能问我这个问题,我马上就到家了。”
这是在新西兰第一个让我感觉到很温暖的人。
后来我买了二手的福特蒙迪欧,但出行还是会遇到各种麻烦。
有一次我的车在马路上坏掉,路过的居民看到就二话不说停下来帮忙修车。
虽然那时候是大半夜,人家还是忙前半后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换了一辆斯巴鲁翼豹,前两天又在半路上磕到轮毂变形。
我在路边招手,不一会儿就有车子停下来支援。
那是一家四口,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小孩帮我修了两个小时,想尽各种办法。
后来我又去到他们家门口,放了一盒巧克力以示感谢。
图源:Patrick
随着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们都非常Nice。
尤其是遇到我现在的同事们,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现在有三个同事。
经理是女性,二把手是女性,另一个也是女性。
男工作人员只有我一个。
这里简直是一个女性主导的牧场王国,就连牧场里的动物也是这样。
600多头牛里没有一头公牛,七八只狗里也只有一只公狗。
我和那只公狗属于稀有品种。
牧牛犬赶小牛
图源:Patrick
而我的这几位女同事,颠覆了我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我在国内会练拳击,经常出去露营,按理来说并不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类型。
但在她们面前,我经常感到自惭形秽。
工作中有时需要抗货物,比如给牛的药品,一般会装成50斤的大袋子,左右各一袋。
一次性扛起两袋50斤的面,我试了一下,没扛起来。但牧场里最小的那个女孩,还不到20岁,她一上阵居然扛了起来。
那瞬间,我感觉自己脸都掉地上了。
这里的女性都是这样,非常能干。
有时反倒是行业里的男性很靠不住,因为总想着偷个懒,不是今天不想早起,就是明天想出去喝酒。
但这里的女性不一样,她们工作能力强,性格稳定,又很会动脑。
牧场的工作虽然大部分时候是体力活,但也需要很强的管理规划能力,她们总能完成得很细致。
图源:Patrick
刚来到这里一个礼拜时,经理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难忘。
那天我自己在干活,或许是太累了,整个人有点恍惚。经理路过时问了我一句:“你累了吗?(Are you tired?)”
其实在我来之前,经理因为缺人手已经连续工作了140天。
她三十多岁,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完美,我总忍不住赞叹:“你就是我的超人”。
她问我“累了吗”,当然是好心,但我那一刻还是感觉好丢脸。甚至想把这句“Are you tired”写下来挂墙上,每天给自己提个醒。
后来我跟经理聊自己的感受,她反倒开解我:
男性应该比女性更强壮更粗犷,这本来就是一种性别的刻板印象。
男性也可以软弱,也可以情绪崩溃,可以大哭,这没什么的。
不允许男性比女性弱的前提是认为女性很弱,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能变得更强,有时看到这些坚强的、优秀的女性同事,就更觉得自己没理由放弃。
虽然累,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快乐还是大过痛苦。
我很喜欢跟动物打交道。
家里养了很多猫猫狗狗,来到这里后,又有数不完的各种小动物。
野外能抓到小兔子,牧场里还有数不清的小牛。
“朱迪警官被抓到了”
图源:Patrick
养小牛的过程总是充满乐趣,它们性情温顺,有的害羞,有的亲人。
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挂有自己的编号,通过编号可以辨认它们。
比如编号490和84就非常活泼,它们会像小猫一样躲在墙角“伏击”人。
当你走过去,吧嗒一下从墙后面跳出来吓你一跳,然后又“幸灾乐祸”地跑开。
也有怯生生的小牛,比如编号543,对于人类的接触总是带着一点警惕。
这人少,动物多,还有广袤无垠的草原和蓝天,这样的生活确实是一种心灵的涤荡。
“胆小的543”
图源:Patrick
我在此之前的工作,和养小牛也有一点相同之处。
之前我从事幼儿教育,每天和小朋友打交道,教他们英语。
其实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的天职是幼儿教育。
在国内,幼教基本上是一份女性为主的工作,如果有男的说自己是幼儿园老师,说不定会收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我也经历过这个别扭的阶段,有点儿身为男性的“包袱”。
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无障碍地带着小朋友蹦蹦跳跳扮小丑了。
我也当过办公楼里的白领,但跟同龄人社交使人疲惫,他们喜欢下班去喝酒撸串,但我不爱喝酒,也不打牌。
反倒是跟小朋友和动物的相处,让我更轻松。
很多人会觉得,小孩懂什么?跟他们有什么好玩的?
但我觉得,不论是小朋友还是动物,其实有着更强的感知能力。
他们也许智慧和经验不足,但直觉和情感器官非常发达。
你是否足够真诚,你是否不自信,你的笑容是真心还是伪装......他们其实能很敏锐地感觉出来。
图源:Patrick
作为早教者,我自认为跟孩子的共情能力是高于平均线的,我甚至会觉得,自己和孩子是一边的,其他那些大人是另一边的。
有时在讲台上讲嗨了,台下给你非常热烈的回应,那瞬间你会产生一种“这里是我的舞台,小朋友是我的观众”的错觉。
教育这项事业,给我带来充分的价值感,它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这无关收入,只在于内心对自己的笃定和认可。
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这项事业。
但种种限制使然,我不得不暂停下来,转换到别的赛道上。
好在,在新西兰养牛这份工作,同样给予了我价值感。
图源:Patrick
在这里,你能自然而然寻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每一次放牛,每一次挤奶,都是为了日后可以生产出好的乳制品。
没有这个行业,我们就不再有牛奶、黄油、奶油、给小朋友的奶粉、给大人的冰淇淋蛋糕......
它是如此之重要,如此值得去为之付出。
现在,这个行业对我来说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它对能力的要求相当综合,不仅要习得养牛知识,还需要锻炼出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团队的沟通协作能力、设备的使用及维修能力。
要学会开各种车,越野摩托、四轮摩托、轻型卡车、拖拉机、青储拖车......都要会操作,以应变户外工作时刮风下雨等各种意外状况。
牧场的工作一定要足够细致,因为一点疏忽就会让团队损失大量的时间。
所以,还需要快速学习,快速成长。
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习者。
“见者好运”
图源:Patrick
在跟Patrick长聊之前,她姐也对新西兰放牛的生活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尤其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田园牧歌式的故事之后,越发对脱轨的生活充满向往。
有人去京郊开民宿。
图源:GQ实验室
也有人返回农田种地,两千块钱一个月的生活虽然极简,但好在可以见证每一颗番茄的成长。
图源:GQ实验室
这些叙事如同一阵清流,涤荡过每个被日常繁琐折磨的内心。
但绝大多数的我们,是心向往之,又没有放弃当下生活的勇气。
我们试图调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互联网上呼啸而过的话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不要去GAP”“攒多少钱可以做FIRE一族”“或许能成为数字游民也不错”......
我们也捧红了阿那亚、大理、后海村......将那里变成一个又一个“桃花源”“乌托邦”。
但在无数崭新的标签和精致的生活方式背后,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双腿依然无处安放,我们的内心依然躁动无常。
地理意义上的远方,变成了心理意义上的远方,似乎在那里,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一切痛苦都有解脱。
但真实的远方是怎样的?
Patrick的放牛生活,大概和许多人的幻想都大相庭径吧。
这里面有困难,身体的困难,意志的困难。
但其中也有很鼓舞人心的部分。
不是那里清澈的蓝天、广袤的原野,而是到他对生活的诚实,对事业的热爱。
无论是过去半路出家搞教育、还是现在从事畜牧业,(对了,未来他还想学学电工,甚至已经自学了大量知识)。
这个人似乎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他跟我说,自己想做什么,就一定会做到。
“我不觉得什么年纪的人一定要有什么样的成就,但我觉得人一定要有本事。”
我想,远方未必有答案。
但一直向前,享受每一滴汗,每一次克服,每一种进步。
这些微小的变化,终会变成自己抵御焦虑的良药吧。
或许从来没有哪个乌托邦,能让我们真正的一劳永逸。
起风之时,唯有努力生存下去。 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贝瑞酱
微博 - @她刊iiiher
原标题:《国外版丁真,开始走红》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