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为何不公布“双盲”数据,中医能否经得起西医理论考验
最近连花清瘟胶囊的事炒得火热,也因此引出了很多话题。面对不同声音的讨论,很多人开始疑惑,连花清瘟为何不公布“双盲”实验数据?为何没有人明确它到底能够治疗新冠肺炎?中医治疗到底有没有用?
明明可以用各种实验数据说明的问题,为何非得模棱两可,让群众自己猜测。
这些问题,想必很多人会很感兴趣,今天就从以下几点写一写:
1.连花清瘟为何不敢公布“双盲”数据。
2.为何没有人敢站出来明确说明连花清瘟到底能不能治疗新冠肺炎。
3.中医能否经得起西医理论的种种考验。
一、连花清瘟为何不敢公布“双盲”数据。
这件事可能让大家失望了,不是不公布,而是根本就没开展。
当然开展的原因不是不敢开展,或者不敢面对大众的质疑。在细说这件事之前,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双盲”实验。
在描述“双盲”实验的之前,还要介绍二个概念“研究参与者偏差”和“研究者偏差”。
“研究参与者偏差”是指,一个实验设计无论怎么天衣无缝,研究参与者都可能被任何一个微小的信息影响最终结果。比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当实验组和对照组(安慰剂组)明确知道自己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时,其心理暗示等原因就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新闻有时会听到某个患者被误诊为癌症,虽然是误诊,但是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哪怕身体健康也会因过多的精神负担导致生命垂危。而真正的癌症患者因为收到身体健康的诊断,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心情愉悦,结果癌症日趋见好,甚至康复。
同样,研究人员也存在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偏差,当研究者譬如医生,在明确知道哪组人员吃的是药,哪组人员吃的是安慰剂后,就会主观上对两组实验者产生区别对待,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中一组实验者身上,甚至对参与者产生误导,这也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差。这种情况就是“研究者偏差”。
为了避免“研究参与者偏差”和“研究者偏差”,以便获得更为准确的观测结果。在实验时,对研究参与者和研究者都进行随机分配,参与人员不知道自己被分配到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安慰剂组),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研究者也不知道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安慰剂组),也不知道参与者到底吃的是什么。
这样的双盲随机对照设计,就是我们说的“双盲”实验。
这样的实验看着很科学,但是有也有弊端,比如人本身即是一个变量,两组参与人员本身的体质、情绪等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最大的弊端是“双盲”实验对安慰剂组的参与者来说非常不人道,因为安慰剂组吃的是安慰剂,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有生命危险。
随之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不提前征求参与者意见,直接选一批人加入实验,这种做法是反人类的也是不道德的。如果提前征求参与者的意见,那参与者是否愿意配合?并且一组实验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真实问题,往往需要几十组实验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这对人性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现在我们说回来,连花清瘟为什么没有开展“双盲”实验。
大家想象一下,你非常不幸地感染了新冠,浑身酸痛,持续高烧,喉咙肿痛,呼吸困难,甚至躺在床上插着呼吸机。现在一个医生来到你床边跟你说,你非常幸运被选中作为“双盲”实验的参与者,并告知你如果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安慰剂组)可能会造成病情延误,导致病情恶化,现在只要你签字同意就能参加这么神圣的实验啦。于是你抬起手颤颤巍巍地在同意书上写了个歪歪扭扭的“滚”字。没错,只要你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在面对生命死亡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同意。
吃过连花清瘟的人都知道,喝完后很快就会觉得嗓子发凉,这无疑加大了参与者对自己身处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安慰剂组)的判断,进而影响实验准确性。
钟院士在论文中提到连花清瘟时说:“由于疫情爆发的紧迫性且患者需要及时治疗,团队没有进行双盲实验,即研究者和受试者都知道真实的给药情况。此外出于人道考虑,研究也没有设置安慰剂对照实验室”。
可以看出“双盲”实验是一个条件很苛刻的实验,并且“双盲”只能相对客观地反映问题。用是否进行“双盲”实验来评价一个药品的有效程度是有局限性的。
二、为何没有人敢站出来明确说明连花清瘟到底能不能治疗新冠肺炎。
先说一说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讲究科学实验方法,擅长利用化学和物理手段将事物分开来分析。着眼于局部要素,针对人体疾病的发生部位,借助于现代仪器进行科学判断,从而准确地提出治疗方法。为了有效了解人体的构造,西医把人体分得越来越细,细到细胞、分子、基因,诊疗方式非常有针对性。
比如面对新冠肺炎。西医的做法是对新冠病毒进行细致研究,研究出能够抑制或消灭病毒的药剂。同时根据人体的免疫特性和病毒的具体情况,研制出疫苗用来抵抗病毒的侵袭。
西医可以通过实验,很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治疗范围。例如下图中阿莫西林胶囊的说明书,有清晰的化学方程式,详细的写明适用于那些敏感菌导致的某些疾病。
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的引起的,那么什么治疗方式和什么药剂能够能够杀死或抵抗新冠病毒,我们就可以肯定的说这种治疗方式和这种药剂能够治疗新冠肺炎。
再看看中医。
中医发祥时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断吸取当时的哲学成就,用精气、阴阳、五行等等阐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问题。
中医不同于西医着眼于局部的方式,遵循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辩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理论辩证分析有关疾病的资料、论证治疗方法并付诸实践的过程。会根据同一疾病不同的发病时间、地域、个人体质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以对发展过程大致相同的几种不同疾病采用大致相同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观念的差距也导致了治疗方式的差异。例如对待眼部疾病,西医直接采用眼药水,手术等手段针对眼睛局部进行治疗。而中医认为眼睛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会采用“滋养肝脏、平补阴阳”的方式治疗。
看看大家非常熟悉的双黄连口服液的说明书,其功能主治栏写的,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这写的啥?啥叫疏风解表,啥叫清热解毒。感冒就是感冒,啥叫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大家看完说明书,跟没看一样,还得靠猜,感觉自己有点发热,那应该就是外感风热引起的,吃这个药应该没错了。这个说明书看着就像玄学,不像西药说明书写的那么明确,能治啥病,写的一清二楚。
现在有一个问题,中医把人看成整体,像上述通过滋养肝脏间接治疗眼病的方式,可不可以称之为治疗眼病?
在我们现有的观念里,能够直达病灶,能够杀死病毒或细菌就说明药物有效。不过治病是不是一定要作用于具体的病毒或细菌?其实也不是,大家知道人体有很强大的免疫系统,如果能调动身体潜能, 让自身的免疫系统更加活跃起来,那么同样可以起到对付病毒的作用。类似于我单体能力没你强,但我人多,100个打你一个。
钟院士说,在离体实验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对病毒抑制作用有一些,但是很弱。但连花清瘟对病毒引起的细胞损伤、炎症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我们可以不可以理解为,连花清瘟对病毒直接作用不大,但对人体损伤修复有很好的作用,即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来间接消灭病毒。那么这种间接的方式能不能称之为治疗新冠肺炎?
读到这,虽然逻辑有些绕,想必大家能看明白,中医中药很难准确的界定是否能够治疗某些疾病,严谨一点只能说对什么有作用,至于是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也很难说清。如果大家看过中医会发现医生往往说给你抓两副药调理调理,而不说拿两副药回去治疗治疗。看似咬文嚼字,但也侧面说明了中医中药不能单纯地用能不能治疗来评价它的作用。
三、中医能否经得起西医理论的种种考验。
很多人质疑中医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医没有被现代科学理论证实。
对于从小就接受自然科学教导的我们来说,认识物质本质,客观阐述原理是我们判断事物是否属实的标准。
同样拿阿莫西林来举例子,阿莫西林的药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你看说的多客观多科学。
再看双黄连口服液的作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看完后脑袋里一堆问号。
因此大家更愿意认同阿莫西林的治疗效果,对双黄连就没那么信服了。
既然差在科学解释上,那对中药进行科学分析解释不行吗?现实是想解释但难解释。
比如中医讲究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这东西用科学咋解释?肺里有金子,肝里有木头?显然不是。
上面写的“双盲”实验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对于西药来说,可以固定几种,再固定一个时限,最终结果比对就可以了。中医就有困难,中医讲究“随症加减”,讲究“辩证论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药的剂量需要随时调整,药的种类也可能有不同的组合。这种难以简化的控制变量,就导致实验结果很难有说服力。
并且中药多取之于自然界存在的个体,什么草药,动物等等。每一个个体都具备复杂的成份结构,在治病过程中,到底是草药中的哪种成份起了作用,或者那些成份混合在一起生成的物质对疾病有作用,也是很难分析。
屠呦呦先生在发现青蒿素对疟疾治疗有效过程中经历一些故事。历代名医称道的好药青蒿很早就走入人们的视线,但众人试了数百次都没有见到效果。直到她读到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疟疾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时。才意识到,青蒿不能水煮,改用乙醚冷浸法提取青蒿素,以免破坏其功效。而后又经历大量实验,才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只在新鲜的叶片里,最佳的采摘时节应该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
大家看,就这么一个治疗疟疾的草药,都需要这么复杂的这么长时间的科学实验,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对于中医传承下来的那么多古方,如果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因此,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西医理论来分析判断中医的有效性是不合理的,至少现在的科学水平还不足以快速的验证中医的客观有效性。
也许未来会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中医的真实疗效,但在这种方法没有发现之前,对待中医应该多角度辩证地看,而不应依据西医理论一棒子打死。
顺便说一下,为啥很多人对中医反感,一是中医在历史发展中没有很好地传承,导致中医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二是中医源于古代哲学,跟江湖术士的某些道理有些相似,着实让人觉得不靠谱。三是现代人从出生到死亡已经习惯了西医的治疗方式,不管结果如何都很信任。而中医更多是在走投无路时的选择,这时候会对中医抱有极高的期望,一旦治疗过程中出现偏差,便会打破原本的期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随着对中医复兴的政策支持,相信未来中医终将会发扬光大。
就写到这里,觉得有道理的就点个赞吧。
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描述不准确,有失偏颇的地方也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