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治疗大热,还需要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将从已康复患者身上采集富含抗体的血液,经过处理后,输注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方法,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抗体作为体内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在病原体被清除后,抗体还会在人体内存在一定时间。因此,理论上,从康复者的血液里获得这些抗体,再注射给重型、危重型患者,就有可能帮助患者战胜病毒。新冠特免血浆制品就是由康复者捐献的含高效价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并对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制备而成,用于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订版)》中提到“有条件时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恢复期血浆治疗要注意什么?相对于药物和疫苗,制备恢复期血浆较复杂,它需要收集康复者的血液,筛查病原体,保证血液中没有新型冠状病毒后,再给病人输注。而成分复杂的血浆,输入人体存在一定风险,如过敏的发生,如HIV、疟疾等窗口期病原体的传播,以及若干尚存不确定性的问题。并且不同捐赠者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标准化较为困难。因此恢复期血浆从采集、制备、贮存到检验、应用的全部过程必须应用质量保证体系,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参与人员必须经严格培训的,血浆捐献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价确保身体情况恢复良好,捐献血浆不会对其身体造成损伤,并自愿捐献血浆,且需保证血浆的可追踪性。恢复期血浆治疗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有研究者发现其对于治疗白喉和破伤风有效,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麻疹、腮腺炎、肺炎、休克、严重创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虽然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发展使其被逐渐淘汰,但“恢复期血浆治疗”依旧在关键时刻发挥过功效。在人类抗击SARS、H1N1、H5N1与埃博拉中,都出现过血浆治疗的身影。一名研究者对 32 项有关恢复期血浆治疗 SARS 或流感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恢复期血浆治疗 SARS 能降低死亡率,并且越早接受治疗效果越好。另有研究表明,恢复期血浆治疗可能降低重症甲型流感及 SARS 病毒感染患者病死率。《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6月曾发表论文《北京地区首批SARS病人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诊治》,通讯作者为解放军第302医院王福生院士。该课题获得全军非典型肺炎防治重大科技紧急研究计划资助。在这篇论文中介绍了对北京1例74岁老龄SARS患者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的情况。据悉,这一病人除了综合治疗措施以外,还在发病的第17天一次性给予50毫升恢复期血浆治疗,后这一患者在第21天康复出院。初步结果显示,此例高龄患者病程明显缩短,血浆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论文同时指出,由于血浆治疗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需要确定恢复期的病人符合献血的要求,采出的血浆要进行有关病原学检测(如HIV、HBV、HCV等病毒)严格把关,然后才能给SARS病人回输。由此可见,血浆治疗的适应证应该十分严格,只能对于那些病情进展快、高龄或伴有合并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论文同时提出,SARS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否很快降低病人体内的病毒载量、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或改善病人的肺脏病理变化,这两个问题还需要研究。2006年一篇涉及了1703名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在H5N1中,恢复期血浆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及时和广泛可用的治疗方法,应在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在H1N1的治疗中,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可降低患者呼吸道病毒载量、减少血清中细胞因子反应和病死率。2015年一篇纳入32个有关恢复期血浆治疗SARS及流感的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同样提示恢复期血浆可能降低病死率并且是安全的。但恢复期血浆治疗并不是灵丹妙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具体分析。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500毫升恢复期血浆治疗并未改善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的生存率,但其效果可能受到血浆抗体滴度较低的影响,含有较高滴度抗体的血浆治疗是否有效仍有待研究。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呼吸病学》的一项随机双盲3期临床研究显示,高滴度抗流感免疫血浆相比非免疫血浆(滴度≤1:10)在治疗重症流感时无显着获益。(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