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聚焦“生命提案”:生命教育、未成年人监护、长期照护、临终关怀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生命教育能够让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但我国生命教育起步晚、推进慢,生命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内容碎片化、肢解化。诸如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暴力预防、自杀干预等,基本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为此,朱永新建议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朱永新还建议加强生命教育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研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研发生命教育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在课程标准研制基础上,要集中国内生命教育学者研发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及资源,如教学资源库、客户端APP、系列动漫、游戏、图画书、智能学习终端等。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中的师范专业要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也要重点面向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普及工作,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
未成年人监护 剥夺监护权后应有相关安置制度 “虽然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儿童福利机构,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和司法机关等政府各部门都肩负着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但是,我们的孩子还是在我们的身边受到伤害,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建议参照国外保护儿童福利的先进经验,比如美国的“社会保护型儿童福利”模式,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多方面协调联动的保护未成年人的体系,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汤素兰建议说,应当由属地政府组织专人统计所辖范围内监护不到位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子女,对其给予特殊关注。针对监护人因主观因素导致监护缺位,造成儿童身心安全受到侵害的问题,建议民政部门尽快积极探索建立剥夺监护人监护权后的未成年人安置相关制度,如仿照国外已有成功实践经验,成立由独立第三方社会组织运营的非盈利机构,使这类弱势未成年人群体能够得到社会的充分关爱监护,而非落入无人监护的空白地带。
长期照护 失能失智者应在社区享长期照护 “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先后达到6168万和9750万人。我国失智症患者约1000万人,且每年快速增长。2016年我国有长期照护需求的人口至少达6000万至7000万人,影响面涉及2亿多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高友东说,失能失智风险已经成为国家风险。
高友东建议,应该将长期照护定位为公共服务产业,“长照在地化”应成为基本目标,实现在本社区内“就地老化”——让60岁到100岁、生活自理程度从高到低的老人,在晚年生活各阶段不同需求的所有服务,不出社区即可得到动态的满足。为此,国家应设置专门机构整合多部门涉及长照的业务,达到长照政策“一口进出”的目标;还要制定以家庭为根、社区为本、基层治理为重的长照社区计划。
高友东说,按照“就地老化”,“长照在地化”的政策规划思维,长照体系既要向前延伸,做好失能失智预防,又要向后延伸,做好临终关怀服务。高友东呼吁,要打破长照主要是对机构住院者的服务、是对重度失能失智者的服务的线性思维,要打破长照机构只有大型化才能专业化、规范化的错误观念,将城乡社区设置的中小型长照机构作为“长照在地化”的主要载体。
临终关怀 社区应提供养老送终一体化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山西省卫计委主任卫小春关注的是生命的最后一步——临终关怀,解除患者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让他们能在充满温情的氛围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卫小春说,我国临终关怀的整体水平发展还较低,主要体现在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少,规模也比较小,而且覆盖的范围也小,也缺乏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临终关怀规范和制度也是缺失的。从法律角度而言,我国还并未正式出台专门针对临终关怀的配套性法规或政策。比如基本医疗保险仅限于看病就医,将临终关怀排除在外,晚期病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医疗照护。
卫小春建议,将临终关怀事业作为公共服务事业纳入我国社会保障计划。如日本、美国等已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且支付的费用逐年增加。我国应借鉴经验,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建立社区家庭型的临终关怀病房或者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提供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送终的一体化服务。
来源: 北京晚报?记者 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