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情绪的持续,很可能是我们选择了痛苦

  导语:《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情绪的持续,很可能是我们选择了痛苦

  有没有过在某个瞬间,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情绪异常低落,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总是觉得自己没用没有价值。整个人失去了生活的重心,而那些曾让你意气风发的正能量也不知溜到哪里悄悄躲了起来。剩下的只是伪装的坚强和无奈的逞强,心里却像一个皮球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想一死了之。

  这种自我价值不足的感觉你有没有似曾相识呢?

  

  人生没有“容易”二字,很多时候日子就是熬出来的,经历了这样那样的痛苦,却连崩溃都是克制的。

  “成人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三个状态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结构。

  两种状态特点优劣:

  儿童状态时:人体验到的是童年的感受,或好或坏都有。我们会重现过去的情形,再一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往往人却学不到任何全新的东西。

  处于父母状态时:基本上停在挑剔教育别人,不管是哪一种,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价值,你会想证明给人看,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无法给新知识留出一席之地,旧思想主宰着自己的思想,所以容易固执己见,很难有全新的改变。

  

  蛤蟆想到了自己,当初的自己要不就是被儿童自我状态支配,整个人常常陷入悲伤痛苦的情绪,面对质疑,只会妥协或道歉,甚至会做出一些滑稽的举动,或靠夸张的打扮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要么就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下,不停地用父母的价值观来批判自己,把自己否定的一无是处,再加上和父亲很相似的獾,也就加剧了这种感受。

  在咨询师的引导,蛤蟆越来越懂得表达自己也学会了倾听,面对问题,尤其面对强势的獾,他也不会再意味着退缩,忍让反而是理性的思考及正常的表达自己的认知。

  蛤蟆迫切地想知道如何直接进入成人状态,甚至希望咨询师直接告诉自己方式,可以节约时间快速达成。

  

  在朋友的施压和恳求下,蛤蟆来到了心理医生苍鹭的房间,进行了第一次面谈。

  苍鹭问“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做什么,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苍鹭问“那么,请问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是和来访者都得出于自愿,这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我们才是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任何人”。

  搞清楚真正想寻求帮助的对象和目的,在接下来的咨询中非常重要。我们不是为了让朋友、亲人安心来寻求心理安慰,而是希望得到真正的帮助。

  当我们真正参与其中,试着去找到“真实的自己”,疗愈真正开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懂得关注自己的人,才是人生的赢家。

  但是,有些人往往不关注自己,宁愿以自己受苦,也不愿意和别人分担。

  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抑郁,让自己的情绪陷入低落而不能自拔。

  开朗的人有事说事,从来都不把烦恼放在心里,这样的人懂得自我疏导,情绪得到了释放,心情自然也就变得愉悦,而有的人憋在心里,早晚会憋出病来。

  在书中,蛤蟆先生在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中,有过多次的情绪爆发,他曾哭着对咨询师说:“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过啥事儿呢?”

  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地自责,他不理解别人对他的行为,也对朋友对他的态度感到可怕。

  

  咨询师没有阻止他的行为,而是在他哭泣的时候,给他递上一条纸巾。

  当蛤蟆先生倾诉结束后,他告诉蛤蟆先生:“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情绪,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会让人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残缺。”

  咨询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地了解了蛤蟆先生内心深处的痛苦,让他通过回忆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来疏导他的情绪。

  

  当蛤蟆先生把憋在心里的事情不吐不快的时候,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心情也渐渐的好了起来。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情绪得到了疏导,你真正的关注了自己的时候,你才会变得快乐。

  当你陷入情绪低谷时,不妨看看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在阅读的过程,你的烦闷也会悄然融化。

  你会渐渐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活出自己的人会最开心。即使忘了一切,也别忘了做自己。

  这本书通俗易懂,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它看似给我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其实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时最真实的感受,书中的角色都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原型。

  书里的主角蛤蟆是幸运的,通过了10次的咨询,他对自己的情绪有了充分的理解,获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动力;而现实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还在苦苦挣扎;

  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不可能就无师自通,得到许多答案;但是,相信读完这本书,许多人会透过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帮助我们去诚实地面对自己;

  同时,作为家长,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情绪管理,引导孩子认识并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感受;让他们学习与自己对话,比教授他们技能要重要得多;也时刻让我们提醒自己,多反思自身行为,避免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或者心里总是积压着许多难以排解的负面情绪,那么,请赶紧停止情绪内耗!不妨读一读这本心理故事书,也许不能立刻就带来改变,但相信会让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帮助你找到一些问题的所在。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而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是他最著名、也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凝聚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几十年的心理学心得。

  现实中,他曾对无数个蛤蟆先生说: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丧。

  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

  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新世界的大门,也会随之为你打开。

  套装内还有一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也是一本心理疗愈的书籍,书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小案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愿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觉醒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