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口罩后,疫情留给孩子的“衍生伤害”该如何治愈?

  近日,网络平台上两张照片刷屏,引发无数网友的感慨。其中一张照片是写着“全剧终”的大白背影,另一张则记录了在北京深夜拆除核酸点。

  疫情三年,我们从、停课、停业,严密防护,躲避和抗击新冠病毒,到逐渐恢复、开放,接受与新冠病毒“和平共处”。口罩仿佛成为了我们出门必带的“时尚饰品”;核酸检测融入了我们的日常作息;线上办公、云上课堂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方式。新冠病毒一代代变异,我们的疫苗和防疫措施不断优化升级。近日,广东、重庆、山东、北京等地陆续发布新的疫情防控政策措施,通知表示,居民进入某些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多地卫健委在发布会上摘掉了,我们似乎看到了疫情时代的“全剧终”。新冠疫情时代终将过去,但是,疫情带给孩子们的“衍生伤害”该如何治愈?长期的居家生活,孩子们已经习惯了上网课。虽然线上课堂更加便捷,但是在课堂氛围、课堂互动等方面,远远不及线下课堂。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对于缺乏自律性的孩子来说,课堂效率必定大打折扣。网络平台上,有网友调侃,“三年初中全网课,同学全成网友了。”不仅如此,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新鲜出炉的报告显示:疫情中长大的这代孩子,自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都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此外,长期居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有专家指出,疫情对我们下一代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大的多,是疫情让他们对生命的意义感下降很多,曾经的学习、成长、陪伴、郊游,好像现在什么都做不了。青春三年时光在疫情中度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经历过的一个悲剧。据调查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期间有43.7%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状,37.4%出现了焦虑症状,两者均出现的比例是31.3%。称,情绪障碍可能严重影响到学业和生活,逃避社交可能会加剧孤立和孤独感。

  那么,疫情带给孩子的“”该如何?家长们一方面要及时和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舒缓情绪,排解压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发展一些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唱歌、下棋、书法等,这些兴趣爱好能够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让艺术疗愈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生命之柱。孩子的内心世界扩大了,那么,问题自然就会变小了。美术活动除了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宣泄情绪、表达情感,帮助儿童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以视觉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很好的疗愈心灵的作用。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几项兴趣爱好,培养一两项特长,让孩子在艺术的陪伴下,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内容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用作学术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