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罐头”是心理安慰剂 ?不,它是守护神!

  

  你们囤药了吗?

  “没有,黄桃罐头没货了。”

  

  这几天的囤药热潮中,有一个特别亮眼,迷惑却又合理的存在 —— 黄桃罐头。

  黄桃罐头,在不被全国人民熟知之前,只是东北地区“水果罐头之王”。但这一周,它突然成为一匹黑马,成为很多人新冠居家康复的囤货清单内的必需物。

  黄桃罐头在网上被卖断货,也由此催生出了很多声音 ——

  “强烈建议黄桃罐头纳入医保。”

  “莲花清瘟,布洛芬都不要,我要黄桃罐头。”

  尽管专家呼吁民众不要盲目囤积,并提醒我们可能会加重咳嗽。

  但这依然拗不过我们的“叛逆傲娇”,对此我们只会嗤之一笑 ——

  “你懂什么,黄桃罐头会保佑东北每一个孩子。”

  

  黄桃罐头,实属东北地方特色。

  由于以前的东北地区太过严寒,食物不便保存,于是水果被制作成罐头,口感甜而不腻,在东北是“封神”的存在。

  很多东北孩子从小就对它有着深切的情怀,它给东北人带来了心理慰藉,成为一种特殊的感冒药。

  “小时候生病发烧,什么都吃不下。黄桃罐头就是神仙食物,维持着我的生命之源,有它我才能活下来。”

  现在,面对即将袭来的疫情,他们依然相信黄桃罐头能像守护神一样,让自己“桃离疫情”。

  尽管一些人知道,这是一种“心理安慰剂”,但对他们来说,黄桃罐头永远在心里占据一席之地。

  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觉得它有效。

  

  在心理学上,这种效应也被称之为“安慰剂效应”。

  01

  安慰剂效应,比药还管用

  “安慰剂效应”源于《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的一个经典案例。

  一位被呕吐困扰的患者,经医学仪器测试显示,胃收缩极其紊乱。但医生给了她一种催吐剂,并向她保证绝对有效。几分钟后,她真的感觉到不恶心了,胃收缩也正常了。 尽管服用催吐剂会使她的症状加剧,但当这个饱受呕吐折磨的患者,认为她的病情能够得到缓解时,她的症状却真的消失了。

  “安慰剂效应”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正式命名。简单来说,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在生病过程中很常见。就像X酱一样,每次得了一点小病就会陷入不安中,一上百度怎么也是个“癌症”起步(误),这样使得我不自觉夸大自己的病情更加焦虑。

  但去看诊时,如果碰到有耐心的医生,细心询问我的病症,给予肯定的回应,我就会立马安下心来,松一口气,突然就感觉自己的病好了一大半了。

  还有小时候,在就诊过程中,听到护士小姐姐一句“没事,你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会神奇般地比镇定剂还管用。

  

  为什么“安慰剂”能起作用呢?

  莉萨·兰金博士(Kelly A·Turner)给出了这几种解释:

  1.积极的信念 ——

  安慰剂效应之所以能起作用是由于患者会给自己建立“ 相信自己能够好转”的积极信念,并抱有积极的期望,这个期望就像一种积极的语言暗示,促使身体得到恢复。

  许多医学杂志提供的证据表明,相信身体得到有效治愈的信念对生理病症有切实的缓解。

  2.条件反射 ——

  就如巴甫洛夫的经典狗实验的运行规律类似。

  当我们习惯从某处得到包着白色糖衣的真正药品得到好转时,那么即使对方给你的是包着白色糖衣的糖片,你也会习惯性得到好转。

  

  《工作细胞》

  3.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 ——

  哈佛大学教授托德·凯普查克(Ted Kaptchuk) 表示当我们受到信赖的机构或人的悉心照顾时,我们会被爱被关注以及被倾听。

  例如温柔的白衣天使的抚慰,这都会刺激身体产生生理反应,因为身心健康是紧密相连的。

  4.人体的自愈能力——

  人体是一个能自然康复的有机体,一些病情即使不用得到救治也会自然好转,不需要药物的支持。

  

  《工作细胞》

  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人体的自愈能力是“安慰剂效应”产生的最可能甚至是唯一的解释,但依然还是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认为虽然安慰剂不能治愈潜在的疾病,但是能调动积极的心理资源。积极的信念能够「抑制压力反应,激发放松反应」,促使身体恢复到自然的生理状态进行自我疗愈。

  而消极的信念则会促使身体机能产生更大的压力反应。

  积极信念和消极信念的区别有多大呢?

  02

  在行动之前,你习惯给自己下积极还是消极暗示?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川恩(Ralph Waldo Trine)说过:“永远不要确认或重复你所不愿意让其成为现实的健康状况。”

  一个拥有「负向思维模式」的人,常对自己下消极暗示,脑海里常会想着“自己不想要”的画面。

  相反,一个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的人,常使用「正向思维模式」。他们的内心往往会勾画出“自己想要”的蓝图。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同样的,即将上台进行演讲的小明和小李,有着截然相反的内心画面:

  小明——

  自己的讲一点都不生动,台下的观众有的玩手机有的打哈欠。中途自己还突然忘词了,只能紧张地搓手手,在台上不知所措,台下观众死死盯着他,露出尴尬的讥笑。结束后狼狈下台。

  

  小李——

  台上的自己自信斐然,神采奕奕地演讲,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地演绎着,流畅且收放自如,台下观众目不转睛被自己的演讲吸引住,并露出欣赏的目光。下台后,全场爆出热烈的掌声。

  

  我们想想,拥有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最终谁在台上表现会更好一点。

  当然,我们也不必要对正向和负向思维下绝对好坏的定论。

  只是说,习惯负向思考的人,更强调负面结果,ta的行为往往以规避风险为主。

  负向思考就像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偏好」,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对负面的刺激感到敏感,只是为了让自己避免危险。

  而习惯正向思考的人,往往有比较强的目标感,常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这样会调动潜意识的资源朝着想要的方向推进,以好的结果取胜。

  在不同场景下,负面思维也有好处,例如做投资理财,风险规避的工作时,但它在用于目标达成人际交往中,就会变成一种阻碍。

  很多消极的观念,大多是在小时候,由父母潜移默化植入潜意识的,例如“你长大后肯定没出息”“外面世界太危险了”。

  当这些消极的信息进入我们的根部后,影响着我们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定型。

  有的人能够对自己的潜意识有所觉察,并将其检验加以改造,而有的人却并不自知,ta的行动和思考方式都被习惯性的负面模式所牵引。

  个人的行为由思维决定。如果真的要做到健康疗愈,正向思考更能成为助力,关于正向思考我们可以这样做。

  03

  积极的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健康疗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莉萨·兰金博士(Kelly A·Turner)对心理信念和身体健康有深入的研究,在《安慰剂效应》书中,她提到真正的疗愈唯一方法是进行彻底的自我关爱,对自己心怀慈悲。

  为此她向那些在生病中的人提出自我疗愈的六步骤的建议:

  第一步:相信你可以疗愈自己 -——

  就像刚刚的例子,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某些目标,尽可能让自己在「内心先去描绘出未来已经达成的蓝图」,并在脑海里先提前预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给这个画面加以润色,让它的细节尽量完整。

  当我们遇到真实情境后,记忆就更容易被激活,思维会指引我们往想要的结果行动。

  与自暴自弃不同,相信的力量是很强大的。特别在生病,比较脆弱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自我肯定的积极心态。所以试着每天在冥想时,对自己重复默念“我是完整,健康,我相信我能够痊愈。”

  

  第二步:找到恰当的支持 ——

  找到专业正规的医疗机构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是专业的医疗技术可以使得你得到有效物理治疗。

  另一方面,真正关怀人的医护人员,会给你温暖,放松信任的氛围。使得你的身体能够感到安全,比较容易打开自己身体感受。

  第三步:倾听身体的直觉 ——

  你内心的指示灯是身体最好的朋友,它知道身体真切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我们要遵从身体的感受,它是我们最忠诚的向导。累了就休息,咳嗽就要戒烟….

  生理症状就像是真实内心和身体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好好倾听它的声音」。

  第四步:诊断疾病的根源 ——

  有时候症状是重复触发某些坏习惯的结果,虽然我们痊愈了但下一次以为会被触发。

  所以我们要自我反思一下,「哪些是在自己控制范围内加剧健康问题的因素」。找到它们,才可以更好地呵护我们的身体。

  第五步:为自己开具处方——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当我们意识到压力在消磨自己身体,「孤独在侵蚀我们健康,负面信念在加剧症状」时…

  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和疗愈处方,在配合专业医疗人员治疗同时,为自己整体身心健康做出改变。

  第六步:对结果放手 ——

  当我们尽力去面对疾病时,结果依然不尽人意,也请你能勇于面对现实,并对生命依然怀着感激。

  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百分百有好的结果,但至少我们能够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生病可以摧毁旧的自我,重新点燃生命之火,并提醒自己要珍惜和欣赏所拥有的一切。

  也正是生病的时候,我们内心变得脆弱,会更加依赖外界的温暖和慰藉。我们相信科学,但我们也怀念记忆中每次生病时,黄桃罐头带来的幸福感。

  在不确定是否阳的未来中,希望我们能够像相信黄桃罐头一样,也对自己怀有积极的信念——所有阳的人都会阳康。

  在最后,X酱想呐喊一声:

  黄桃罐头,yyds !

  

  References:

  Lisa Rankin, The Placebo Effect,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作者:三酱

  排版:三酱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