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类人更容易二次感染新冠!想要避开复阳,请做好这3件事

  

  二次感染,指的是前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将“二次感染”定义为在初次感染后至少3个月后核酸检测阳性。如果间隔不到3个月,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也可判定为二次感染[1]。不过,目前我国对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

  没你想的那么大。

  

  (来源:网络)

  我们来看看不同专家怎么说[2-4]:

  

  由此可见,“阳康”(阳性后康复)后,不能完全避免二次感染,但大部分人至少在三个月内出现几率不大。大家不用过度恐慌。

  普遍来说,会减轻。

  

  (来源:soogif)

  一项卡塔尔的研究表明,二次感染导致住院或死亡的几率比初次感染低 90%[5]。(但当时流行株为德尔塔毒株)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即使看到数据,可能还是有不少人担心。反复感染不就相当于病毒反复对身体进行“攻击”吗?长此以往怎么会不损伤身体呢?

  首先,当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免疫力[6],在下一次感染时,抗体可能会起到一定保护作用。所以流传着“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就相当于打了一次疫苗”的说法。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感染!该接种疫苗就接种疫苗,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更为重要。

  其次,新冠病毒并不是一直在体内存在。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十分强大,如果免疫力正常的话,基本上经过1~2周时间,新冠病毒就会被身体清除。就像橡皮擦一样及时“擦掉”病毒,所以一般不用太担心病毒会积累,刺激身体。

  

  (来源:YouTube)

  但不能否认,确实有小部分感染者再次感染后症状较重,这跟毒株变异、疫苗接种情况、个人之前的身体基础等都有很大关系。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用过于担心症状加重。

  1.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通常疫苗+感染过产生的混合免疫力,要比单独感染产生的免疫效果更好[6]。

  2.老年人和婴幼儿:这两类人群在感染风险较高,但基本上是在感染3个月、半年以后[4]。

  3.免疫力较差的人:如本身患有基础疾病,本身免疫力较低,会更容易被病毒二度侵略。

  

  有用!什么时候问,都是有用。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疫苗+感染过产生的混合免疫力效果更好。

  尤其是没有打加强针的朋友,在最新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提到,接种疫苗后的1~2周产生抗体,全程免疫以后4周产生的抗体能够达到较高水平。

  而如果是加强免疫,因为有免疫记忆,接种加强针疫苗后产生的抗体会比基础免疫产生得更快[7]。

  

  所以,打疫苗无论对于初次感染,还是二次感染都有一定作用。

  

  会!无论第几次感染,都有传染风险。

  传染性跟病毒数量、病毒浓度、病毒活性等面因素有关。无论是第几次感染,都有传染风险。

  也并不会因为无症状、症状很轻而改变传染性。反而无症状患者一般不容易被发现,传播更为隐匿,反倒是增加了传播风险。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得最好呀!

  如果非要找个感染的最佳时机,那么打完疫苗、体内产生抗体后最好。如果再要说一个,那就是家里有抗原和对症药物的时候再感染,心里更有底。

  如果再非要说一个,工作不忙的时候。

  开玩笑的!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做好防护,绝不能主动追求感染,且如果真的感染新冠,也要及时科学用药,多注意休息,不要为了工作硬撑。

  避免二次感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依然是我们平时就要做好的这几点。

  1.接种疫苗。尤其是加强针接种,依然非常有效!

  2.做好个人防护。

  日常生活中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确认口罩鼻夹侧朝上、深色面朝外,要同时遮盖住口鼻和下巴并压实鼻夹,打喷嚏、咳嗽时不要摘下口罩。摘戴口罩时不要触摸到口罩外部,触摸口罩后可以及时洗手消毒。

  乘坐公共交通时:尽量少接触座位、扶手、车门等设施,有条件的话在触摸后也应用流动清水洗手。

  上班时:在办公区内也要佩戴好口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一定距离,减少直接交谈。

  在家:多开窗通风,每次开窗在半小时以上,定期清洁房间、消毒

  3.规律健康生活,记住“4个保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保持充足睡眠

  保持营养均衡饮食

  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规律锻炼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让你对二次感染不再那么恐惧。

  审稿专家:李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51761/WHO-2019-nCoV-Surveillance-Guidance-2022.1-chi.pdf

  [2]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5272985612/m13a4b600c033010bzw

  [3]https://news.bjd.com.cn/2022/12/11/10260565.shtml

  [4]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973686

  [5] Abu-Raddad LJ, Chemaitelly H, Bertollini R; 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COVID-19 Epidemiology. Severity of SARS-CoV-2 Reinfections as Compared with Primary Infections. N Engl J Med. 2021 Dec 23;385(26):2487-2489. doi: 10.1056/NEJMc2108120. Epub 2021 Nov 24. PMID: 34818474; PMCID: PMC8631440.

  [6]Wu S, Li Y, Mishra S, Bodner K, Baral S, Kwong JC, Wei X. Effect of the incremental protection of previous infection against Omicron infection among individuals with a hybrid of infection- and vaccine-induced immunity: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Canada. Int J Infect Dis. 2022 Nov 28:S1201-9712(22)00620-8. doi: 10.1016/j.ijid.2022.11.02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455812.

  [7]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新闻发布会https://new.qq.com/rain/a/20221213A075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