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什么意思?老祖宗的五千年智慧结晶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俗语。然而随着时代的迅速变化,一些晦涩拗口的俗语慢慢被淡忘,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近日,山东省的李先生就因为错误理解俗语而倍感尴尬。

  李先生最近在装修,期待新房已久的他早已做好了室内设计构思,其中有一点是将阳台外扩、改为大落地窗。他想,落地窗既能增加光照范围,又能提升视野广阔,简直百利而无一弊。

  然而,装修才刚刚开始就被李先生的祖父叫停了。老人家摇了摇头,留下了八个字:“日不晒根,口不吞阳”。

  

  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

  老祖宗的五千年沉积下来的智慧结晶必然有其深刻意义,其实,这句话在古时候曾广泛应用于用于建筑设计、风水范畴,只是因为日常很少使用,才慢慢变得鲜为人知。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只有短短八个字,并没有罕见少用的词语。然而直接解读字面意思,却令李先生摸不着头脑。

  其实,古人在创造俗语时,为了便于流通,常常会精简缩短语句。如果不熟悉俗语背后的历史背景,就很容易被误导。

  

  一、历史背景

  比如“日不晒根”中的“日”,大部分人会联想到“太阳、日光”,而“根”则会联想到“树根、枝干根部”。这么一来,就会误解这句话的意思为“日出时避免晒到树根”。然而阳光无差别照射神州每一寸土地,树木因阳光而生长发育,又怎能单独使树根不晒太阳呢?

  其实,这句话中的“根”指的是“墙根、墙角”,“日不晒根”则指尽量避免太阳光直接照晒到里屋的墙面、墙角。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适用于古时候建筑设计领域。虽然古人建房时讲究“坐北朝南、背山靠水”,但对于阳光照射的程度与时长,古人亦有着严苛的要求。

  

  在古人眼中,天地是阴阳调和、平衡守一的,房屋内亦是如此。如果一日中屋内的阳光过于强烈,就会使屋内的阴阳失调,久而久之,甚至还会对人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同理,那么“口不吞阳”又是指什么呢?

  大部分人都能理解“阳”是指阳光,然而“口”难道是指“嘴巴、口舌”吗?换个角度,这句俗语常被用于建筑、房屋,那么什么词语会与“口”相关呢。

  没错,“口”是指“门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门的高度需要适度,不能太矮不适于通行,也不能太高而遮挡日光。

  这句话产生于简单而日常的生活中,在古时候,房屋的正厅常常无障碍遮蔽,主人在会客时总会被刺目的阳光刺伤眼睛,或者因日光太盛而恍惚、不安。因此,经过百年的经验总结、口口相传,留下了“日不晒根,口不吞阳”的八字箴言。

  

  二、时代变化

  逐字解读“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和历史背景后,李先生终于理解了祖父的意思:装修设计时需要注意阳光与房屋的关系,既要保证充足的日光,又要避免暴晒。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李先生祖父的劝告可谓十分紧要。

  从现代角度来说,日不晒根,口不吞阳”亦十分有说服力。阳光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过度晒太阳不仅会加速皮肤衰老,严重的还会导致皮肤癌。

  

  因此,经过深思熟虑后,李先生决定取消落地窗设计,改为多开门阳台,并搭配窗帘、纱窗等减少阳光直射。如此一来,既满足了阳光需求,也避免了暴晒的影响。对于李先生的决定,他的祖父亦十分满意,他点了点头,说起了“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更深的意义。

  在古时候,除了住所房屋,“日不晒根,口不吞阳”也适用于古代祠堂、供奉场地。这些地方本是人们寄托哀思、纪念故人的地方,阴胜于阳,因此需要保证适度的阳光照射,以避免阳气冲撞亵渎逝者。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坐北朝南”保留了下来,“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慢慢被大众遗忘。

  

  毕竟现代的蔽日手段层出不穷,反光贴膜、厚窗帘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阳光需求,再也不需要直白的建筑设计来控制采光。

  虽然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不再适用,但是五千年的经验如同一条璀璨的长河,人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总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