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ADC:ISAC临床连续失利,信达、恒瑞、百济、启德等都布局
2021年12月6日,Bolt Therapeutics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免疫肿瘤大会(ESMO IO)上公布了其免疫刺激ADC新药BDC-1001的最新临床数据。随后,Bolt股价大跌55%。
BDC-1001是一款激动型ADC药物,又可以称为免疫刺激抗体偶联物(ISAC),其涉及的抗体为曲妥珠单抗类似物(靶向HER2),偶联TLR7/8激动剂,使用不可切割linker。Bolt此次报告了来自57名受试者的数据,他们参与了正在进行的BDC-1001的1/2期研究,涉及16种不同类型的HER2表达实体瘤。在所有评估的剂量和时间表下,BDC-1001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显示出临床活性的早期迹象,并在治疗后肿瘤活检的肿瘤微环境中具有相应的生物标志物变化。但根据公司发布的文件显示,其中40例可评估患者中,仅有1例部分缓释(PR)和12例疾病稳定(SD),总缓解率(ORR)为2.5%,疾病控制率(DCR)为32.5%。Bolt表示,公司将继续单药治疗剂量递增并评估每周剂量方案,并于后续启动与Opdivo的联合剂量递增研究。
尽管Bolt对此临床数据表现表示乐观态度,但显然,市场投资者对此结果并不看好。
同类产品 “同病相怜”
今年9月13日,Silverback Therapeutics在欧洲肿瘤学年会(ESCO)上公布了免疫激动型ADC新药SBT6050的I/Ib期临床中期数据结果,14例可评估患者中,1例PR,3例SD,10例PD,总响应率ORR仅7%。当天数据报出,Silverback股价也暴跌25%。
据公司官网显示,SBT6050同样是一款ISAC,其涉及的抗体也为HER2单抗(具体未公布),偶联TLR8激动剂。该抗体能够确保有效载荷只递送给HER2表达的癌细胞,通过Fc的介导,激活表达中度至高水平HER2的肿瘤中的骨髓细胞,并继发激活NK和T细胞来攻击肿瘤,并“重新编程”肿瘤微环境,从而产生持久的单药活性。
目前,该公司还开发了多款偶联TLR8激动剂的ISAC药物,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
业内相关人士曾表示,尽管免疫刺激ADC药物通过诱导免疫机制来达到抗肿瘤作用的思路很清晰,临床前数据较为良好,但在临床试验中很难跨过剂量爬坡这一关。对于激动剂,药效提升的同时,毒性也将增大,这很难保证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提高药效。
国内外多家企业布局
ISAC在药物形式上与传统ADC相同,都是抗体与小分子的偶联,只不过ISAC将ADC中的结构组成部分payload换成了免疫激动剂。这类药物存在的全身给药相关的严重毒性是其长期存在的一大挑战,全身给药时,会激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严重时可能引发致命的细胞因子风暴。通过把免疫激动剂与肿瘤靶向性抗体偶联,旨在利用抗体将免疫激动剂定向输送到肿瘤微环境中并局部释放,解决免疫刺激剂全身给药的障碍,有助于抗肿瘤治疗的同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
目前,国内外多家企业已经布局ISAC新药研发。在国内信达生物(引进Bolt 平台技术)、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和启德医药等都有涉及抗体-免疫刺激偶联物(ISAC)。
SUMMARY小结
现如今,偶联药物的开发涌现出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让人眼花缭乱,除了ADC之外,还包括核素偶联药物(RDC)、小分子偶联药物(SMDC)、多肽偶联药物(PDC)、抗体免疫刺激偶联药物(ISAC)、抗体片段偶联药物(FDC)、抗体细胞偶联药物(ACC)、病毒样药物偶联物(VDC)、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抗体生物聚合物偶联物(ABC)等。不仅如此,抗体降解偶联药物(ADeC)、前药偶联药物(Pro-DC)等新技术形式仍在不断出现。
但本质上说,大多数偶联药物都是采取定位配体实现靶向目的,不同功能的效应分子实现治疗价值或临床目的;产品设计理念延续了ADC药物思路,不同的是三类组成部分(配体-Linker-效应分子)的变换。目前,这些概念还需要后续临床的有效验证,临床价值仍有待观察。
参考来源:
https://investors.boltbio.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bolt-biotherapeutics-reports-interim-bdc-1001-phase-12-data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