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亿经费直达基层,为什么一些医生还做不好公卫?

  对公共工作提5点建议。

  撰文丨甄言

  编者按:近日,财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下发《关于提前下达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本次共提前下达公卫补助资金616.05亿元,相比2022年度的588.55亿元,高出27.5亿元,涨幅高达4.77%。此次提前下发的直达资金的标识为“01中央直达资金”,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整个环节,财政部对直达资金实行动态监控。资金下达到市县基层,需经财政部审核同意,并保持中央直达资金标识不变。显然,这就保证了公卫经费补助资金全程透明,在直达资金系统监控范围内及时、足额发放。

  国家基本功公共卫生服务已经实施十余年了,伴随而来的是逐年增加的人均公卫经费,由2011年的25元到2022年的84元,翻了几倍。基本公卫服务与百姓更亲,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假若随机问一个农村的慢性病患者,是否有乡村医生或者卫生院医生管理,可能很多人会回答:并没有。事实上,公卫服务一直在扎实推进,但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享受了哪些公卫服务。那些健康档案更是在乡村医生的电脑上存放着,恐怕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档案里记载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逐年增加的公卫经费,却没有直达人心呢?有的人把原因责之于公卫经费发放不及时或者说卫生院克扣公卫经费,乡村医生没有积极性。我认为,并不只是这种原因,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克扣公卫经费的现象已经减少。

  其实公卫做不好的原因绝不只是经费发放问题。可以说与基层医生的工作侧重点和居民自身认识不足都有关系。

  1.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难以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的健康意识,居民对疾病的预防重视不足,还是倾向于生病了才找医生诊治,即使是慢性病患者也缺乏预防意识,对乡村医生的公卫工作配合力度小。这应该是在基层开展公卫工作的一个阻力。

  2.乡村医生对公卫的重要性也认识不深

  公卫工作主要侧重于预防,不能吹糠就能见米,其收益是长期逐渐呈现的。但是诊疗不一样,看一个病能立竿见影,还能产生经济收入。这种成就感和经济效益都是公卫工作无法比拟的。于是不少乡村医生对公卫也是能应付就应付,日常工作还是以诊疗为主,收入看起来也较公卫工作高。这是乡村医生对公卫的主观意识问题。

  3.垄断的公卫工作缺乏竞争性

  由于目前的公卫工作都是属地管理,公卫经费发放也是以行政区划的常住人口数量为依据。因此一个村或者一个社区的公卫工作可以说是垄断的,只能有本村的卫生室或者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来承担公卫任务,公卫经费相应地也都由这些医疗机构获得。所以,一些医生对把公卫做得更加精益求精的动力不足,觉得合格就行,公卫经费也少不了,更加导致一些基层医生把大量的精力放到诊疗上,甚至个别医生对待公卫工作完全只是应付了事。这种非市场化的配置在基层客观存在。

  4.封闭的健康档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健康档案是公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慢性病管理不可缺少的依据,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健康档案还是仅限于基层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且不说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看不到健康档案,即使被管理的居民也无从知晓自己的健康档案内容,这让健康档案成为信息孤岛,真实性大打折扣。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把档案给居民开放,但是还在试点阶段,且数量有限而且查询极不便利。所以必须让健康档案向居民自身开放,便利查询,方能让健康档案更加真实。

  5.乡村医生数量不均衡

  虽然国家要求每一千人口配备一名乡村医生,但是在现实中乡村医生人数并没有达到标准。一些地方统计的乡村医生平均每个村卫生室达到了2-3名,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水分,不少乡村医生并没有在岗,只是挂名,或外出打工,或私自营业,并不开展公卫工作。尤其是一些乡村医生数量多的村卫生室或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能就村卫生室室长和服务站站长一个人在做公卫。结果是公卫经费数量不菲,但是一个人无瑕去做好公卫,自然公卫质量堪忧。部分偏远地区的村有可能人口数量偏少,经费相对不足,村医也缺乏积极性,还是想着多干医疗挣钱。

  以上是制约公卫工作做好做真的一些因素。要想把公卫工作做好,就不能忽视这些因素。除了提高居民自身的意识,乡村医生更要改变思想认识,做实做细公卫工作,让居民感受到公卫工作带来的益处。同时建议适度改变公卫垄断的局面,让想做公卫愿意做好公卫的医疗机构都可以承担公卫工作,形成良性竞争局面。进一步开放健康档案,让健康档案活起来,用起来。

  头图来源:解放日报

  来源:医学界基层医声

  责编:宋昆仑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点击查看基层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