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咨询的视角,谈谈精神内耗
近两天,一条名为《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屏了互联网,引发了人们对“精神内耗”的探讨和思考。作为职业心理咨询师,在我们的咨询室里,其实处理得最多的就是人们的“精神内耗”。
比如:
-过分敏感,别人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在自己内心掀起波澜,忍不住琢磨,“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他是不是讨厌我?”
-和人相处感觉很累,顾虑很多,说话容易紧张、反复掂量,有一点事情没做好就耿耿于怀。
-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总觉得自己各种不好,常常自我怀疑。
-给别人发微信,别人没有及时回复或回复简短,就会想半天,忍不住各种猜疑和设想。
-喜欢反复自我检讨,一件多年前的尴尬事,都能想起来反复自我尴尬,自我指责。
-总觉得生活充满了压力,事情一团乱麻,自己无力解决、缺乏支持又无可逃避。
-整天精神疲惫、胡思乱想,总担心害怕不好的事情发生。
-常有身体不适,总感觉身体某处疼痛?怀疑自己可能有病,就医检查又查不出问题
-总是来覆去的失眠,身体极度疲惫却思绪翻腾,越想睡着越睡不着。
……等等这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常被我的来访者们称做“精神内耗”。然而,在心理咨询的视角,我们把这些“精神内耗”称作“焦虑带来的心理反应”。
所谓焦虑,我们可以通俗的把它理解成:一种紧张不安的、持续的担忧或恐惧的心理状态。它的产生,常常和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有关,也有可能和我们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关(比如:有些朋友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挫折事件比较多,心理层面就比较缺乏安全感,更容易形成焦虑敏感的人格特点)。
通过我在咨询中的观察,有三个思维特点容易引发我们的焦虑:
第一,高度的自我关注。注意力总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总在评价自己——自己做得对不对?说话是不是恰当?刚才的表现是不是得体?或者高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我好像有一点头晕,我会不会晕倒;我的胃怎么突然疼了,会不会是胃癌?我怎么还没睡着?我会不会一直睡不着?等等
第二,选择性的负面关注。总关注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或者关注身边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我刚才的发言有哪里说的不恰当,我发的这封邮件有没有疏漏的地方,我刚才对领导的表情好像不自然,或者身边又发生哪些糟糕的事情,谁谁又得了癌症,哪里又爆发了灾难,听说哪里又打仗了……等等,对负面的信息特别敏感
第三,活在消极负面的自我催眠当中。总在幻想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比如:我早上可能会迟到,今天领导看见我可能会批评我,我的孩子在学校可能会遇到麻烦,我如果晚上再睡不着可能就会得什么样的重病……等等
如果能改变这三个思维定势,我们的焦虑情绪和“精神内耗”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那该怎样的转变呢?以下三个办法你可以尝试起来:
1. 用“幸好”接龙造句。
每当你想起一件令你担忧的事,就用“幸好”来接龙下半句。如:今天我在工作中又出错了。幸好,影响并不大,我也及时补救了它。 可以自我察觉一下,这样改写“问题”以后,是不是压力感缓解了一些呢?
2. 坚持每天记录10个生活中“幸运小事”。
这会帮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事件上,进而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你会由此形成心理上的“正面关注”习惯,焦虑感也将得到积极的改善。
3.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焦虑的过程中,其实你一直在给自己做“消极的自我催眠”——在脑海中想象各种各样的不好的场景,然后暗示自己——你的生活会出现这些危机,你是一个如此不好的人,你周围的环境如此不安全,你对这些状况都没有能力应对和解决……你每天都用这些消极的想象给自己洗脑,会促使自己进入越来越焦虑的状态。
如何才能改变呢?非常简单,只需改变你想象的内容——以前你总是想象那些自己不希望发生的场景,现在逆转过来,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希望发生的场景,以替代原有的消极负面的想象。以这样的方式,去纠正你潜意识里的“消极自我催眠”的问题模式。
长期坚持以上三个练习,你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内耗”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让你的生活状态更加积极,心态更加乐观和愉悦。
作者:唐婧心理咨询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