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现30多例复阳,这意味着什么?影响疫情防控吗?
“复阳”风云再起。
1月25日下午,上海宣布,在患者办理正常出院手续后,同时予以14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期间发现了复阳病例30多例。
无独有偶。1月6日,在对英国入境人员的回顾性筛查中,广州市疾控中心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即转院进行隔离治疗。
“复阳”,一般指新冠感染者康复后再次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由于不同国家乃至地区的出院标准并不相同,对“复阳”的界定也不统一,目前尚未有机构对其作出明确定义。
一年来,“新冠复阳”频繁出现,尽管最终有惊无险,但每一次还是引起了大众关注。为什么会有复阳?复阳的传染性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找寻答案。
复阳与中和抗体产生水平低有关
1月8日,广东省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海珠区复阳个案传播风险低,密接者和环境检测均核酸阴性。
靴子终落地。两天前,海珠区上涌村核酸检测的画面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引起满城关注。
这样的例子不是孤例。一年来,“新冠复阳”频繁出现,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一大变数。
为何会有复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何浩认为,采样操作时的误差导致复阳。“原本患者可能就是阳性,但因采样操作的不当使得检测结果呈阴性,导致后面的检测中‘重新’检测出阳性。”
从频频曝光的新闻中,何浩提出了另一种假设:病人可能在隔离场所感染病毒。目前,入境人员实施闭环管理,在隔离酒店集中观察14天后,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才能解除隔离,“但由于隔离场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病毒载量,在隔离场所被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同样是存在。”
目前,针对国内个别境外人员解除隔离后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广东省实施“14+7”方案,强化入境人员健康管理,即对境外来粤人员(含香港、台湾地区)严格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社区健康监测的闭环管理措施,并在入境后第1、7、14、21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复阳的科学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研究所曾对289个有完整病史的新冠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作了分析,提出一种观点:“复阳现象具有代表性,且以消化道复阳为主。”
病毒为何要“赖着不走”?研究人员认为,病毒复阳与患者的中和抗体产生水平低下有关,由于患者不能及时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体液免疫应答,这让病毒有机可乘,成为了胃肠道里的“钉子户”。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肠道主要依靠黏膜免疫来对抗和清除新冠病毒,所以肠道完全清除病毒会更慢,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复阳患者传染性低,二次感染可能性仍存在
复阳的传染性究竟几何?南方日报记者梳理公开报道中,尚未见到由复阳引起传染的案例。
何浩认为,感染强度与病毒的基因组、病毒活性、病毒的量有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出现复阳,应该是在疾病的中晚期,此时传染性肯定比早期要低。”
蔡卫平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提出另一种解释,目前的新冠核酸检测是一个定性的检测,而非定量。他说,随访患者的阳性检测结果普遍处于阴性和阳性之间的“灰色地带”或称“可疑阳性”,这说明患者病毒量不多或者不是完整的病毒。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研究证实了同样的观点:在复阳阶段病毒载量明显降低,疾病严重程度也以轻症为主。
研究人员李锋表示,这说明复阳阶段的传染性明显降低,出院患者的管理上做好自我隔离,做好随访即可,不用耗费大量公共卫生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预防和救治,社会也不必对此感到恐慌。
不过,新冠病毒正在刷新人类的认知。
2020年8月24日,全球首名新冠肺炎 “二次感染” 患者在香港出现。这名33岁男性曾于去年3月底确诊新冠肺炎,治疗两星期后出院,8月前往欧洲旅游返港后再次确诊,距首次感染142天,全基因组测序显示两次感染病毒基因谱系不同。
这一病例的出现,为新冠肺炎患者 “复阳” 之谜提供了一个新解释——二次感染。
对此,何浩认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康复过程中,人类就会产生相关的抗体,“如果产生抗体很强,一般不会再感染。” 何浩说。
然而,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人体的新冠抗体在痊愈后并不持久,而是会迅速下降乃至消失。这意味,新冠肺炎感染者在康复较长时间后出现 “二次感染” 的可能性依旧存在。
何浩提醒,复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它的形成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无论是患者还是老百姓,都不需要对此过于担心。
【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 李建昕
【作者】 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