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轮累计死亡87例,“重症八仙”中三位已赴上海

  【友财网讯】- 连续两日,上海单日新增的新冠感染者超 2 万人,疫情出现 " 反弹 " 趋势。3 月以来,全市累计感染人数超 50 万例。

  对于一个拥有近 2500 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这一数字意味着,每 50 个人中间就有 1 名新冠感染者。

  随着新冠感染者人数的持续上升,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显现——重症与死亡。

  87 例直接死因是基础疾病

  新冠病毒就没有责任了吗?

  近一周来,上海每日新增的死亡人数上升明显。

  3、7、7、8、11、12、39。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共有死亡病例 87 例。

  据赵丹丹介绍,这 87 例死亡病例中,男性 48 例、女性 39 例,平均年龄 81.10 岁,最大 101 岁。但具体的年龄分布并未披露。

  " 上述病例均合并有严重的多脏器基础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晚期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等),肝硬化终末期,糖尿病、尿毒症等。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基础性疾病导致。"

  " 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对于防止感染者转变为重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病例中发现新冠疫苗接种率低,只有 5 例曾接种过新冠疫苗。" 赵丹丹在发布会上强调。

  以上通报透露几个信息:截至目前死亡的 87 例,多为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病,直接死亡原因是基础性疾病;疫苗接种率低,只有 5 例接种过新冠疫苗。

  50 万例感染者,87 例死亡,单看病死率确实不高。然而,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病死率并不是衡量疫情的唯一指标。

  4 月 21 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张文宏在发言时强调," 未来我们是否摆脱疫情可能有很多指标,但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的病死率(CFR),将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随着病毒的变异,奥密克戎的致病性确实比 前几波疫情有显著下降,但它的传播力更强。" 当前疫情中,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发现如果医疗资源在大流行中是充足的,可以覆盖到高龄、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最脆弱人群,向他们提供充足医疗资源和最好的救治,就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高风险人群在疫情中存活。"

  只有在医疗资源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才可以把病死率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同时,鼓励所有高龄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疫苗,提高脆弱群体本身的抗病毒能力,是目前防疫的重点。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目前通报的 87 例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是 " 基础疾病 ",并非说明新冠感染没有在死亡中起到作用,仍应得到重视。

  160 例重型和 19 例危重型

  " 重症八仙 " 中三位已赴上海

  观察上海此轮疫情重型患者的情况发现,4 月 14 日,上海首次通报,目前现有 9 例重症患者在院治疗。之后 10 天,重症及危重症患者人数陡然上升。

  昨日的发布会上披露,截至 4 月 23 日 24 时,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 160 例、危重型患者 19 例。

  根据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介绍,本轮收治的重症患者呈现两大特点,即高龄和合并基础病。

  " 一是老年患者的比例比较高,目前在市级定点医院患者中,70 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三成;二是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比例比较高,超过 60%,其中合并 3 种以上基础疾病的占比四成,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这类患者疫苗接种率比较低。"

  上述披露的数据中,三个百分数值得关注:30% 的重症患者为 70 岁以上老人;60% 的重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40% 合并 3 种以上基础疾病。而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是未接种疫苗的 " 重灾区 ",更增加了感染新冠后疾病加重甚至死亡的风险。

  然而,反过来说,在现有的重症患者中,还有 70% 在 70 岁以下,这部分人群的年龄分布如何?剩下 40% 的患者没有合并基础病,他们是单纯地由感染新冠从轻症发展为重症的吗?目前没有准确的信息。

  王兴鹏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强调," 在本轮重症患者救治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即防止轻转重与重症救治并重、新冠救治与基础疾病治疗并重、中西医治疗并重。"

  遵循 " 新冠救治与基础疾病治疗并重 " 的原则,针对此轮疫情中,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且重的特点,上海全市目前汇集了 360 余名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的重症医学专家,加上外省市支援的专家,共同组建了 9 支重症救治团队,进驻 8 家市级定点医院,对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实行集中管理和综合治疗。

  四天前,刚结束吉林支援工作没几天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紧急奔赴上海,将围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他也是武汉抗疫时期 " 重症八仙 " 之一。

  除了康焰外," 重症八仙 " 中另有 2 名已经来到上海,奋战在抗疫一线,分别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与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邱海波。

  他们的到来,为上海 " 全力以赴救治重症患者,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 又增添了几分底气。

  在做好重症患者救治的同时,如何做到 " 关口前移 ",防止轻转重呢?

  4 月 23 日,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大会上提到的一项新研究提示," 住院的第三天,是有症状的入院患者疾病进展的转折点,也是检测患者是否会发展为重症的一个重要关卡 ",或成为这一问题的解答。

  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发现," 有许多病人初到急诊科就诊时,只需要最低级别的氧气补充,如鼻插管,但很快就发展到需要机械通风。" 这意味着,对于部分患者来说,从感染新冠到发展为重症是很快的。

  为了更早识别出 " 有极大可能发展为重症 " 的患者,研究者调查了 2021 年 3 月 -10 月期间因 COVID-19 肺炎住院的 90 名患者。其中,中位年龄是 60 岁,54% 为男性。

  对比重症组与非重症组发现,重症组患者在住院第三天,有两个与新冠免疫反应相关的宿主蛋白水平表现异常—— γ 干扰素诱导蛋白 10(IP-10)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入院第一天,两组间宿主蛋白水平没有差异。但到了住院第三天,与非重症组相比,重症组的 TRAIL 水平更低(中位数:21 vs 30 pg/mL),IP-10 水平更高(中位数:713 vs 328 pg/mL)。到了第五天,重症患者的 IP-10 指标仍处于高位。

  研究者得到结论,在住院第 3 天,IP-10 水平≥ 570 pg/mL 和 TRAIL 水平 <25 pg/mL 是预测 COVID-19 肺炎进展的重要指标。

  这样的研究结果,对于目前重症人数增加的上海,或有借鉴意义。正如本研究的作者所述," 监测新冠相关的免疫蛋白,有助于更早地识别这些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护理水平,有力地控制他们过度活跃的炎症反应 ",从而降低发展为重症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