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把重疾险的底裤扒下来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在问“重大疾病保险有什么外行人不清楚的关键?,突然间想到自己曾经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现在70后、80后们这一代互联网的移民,完全没有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依然在接受着保险代理人的轻松宰割,而作为互联网土著居民的90后们尽情享受着互联网的福利,他们懂得如何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保险产品,却不清楚保险的本质是服务。

  自古以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如此。每个内行人,曾经也都是外行人,没有人是天生的行家。作为一个从外行转入内行,看到或经历过一些黑暗的现实,自己有过一些思考,今天我想说一些你们可能无法了解到的真相。

  1

  行业内幕:业务员只卖重疾不卖医疗

  没错,首先我要揭秘一个保险行业的内幕。

  在行业内,有很多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不卖医疗险给客户,或者是只有在客户买了重疾险之后,才会顺带卖医疗险,理由很简单:医疗险理赔率高,还不赚钱。对大多数人,百万医疗险的保费一年就几百块钱,对代理人来说确实不赚钱,但是它可以解决消费者几百万的医疗费用,是消费者真正的福利产品。

  如图,骗人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也骗了!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这个业务员的本身的能力就如此,他也不清楚医疗险的作用。

  

  总之,请珍惜每一个给你配置医疗险的保险代理人/经纪人!

  2

  重疾险的误区:确诊即赔?

  大多数对重疾险赔付的理解,就是“确诊即赔”,但是并非所有疾病,确诊就可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严格意义上讲,要得到赔付,必须符合产品条款理赔条件相关规定。保监会规定,凡是重疾险产品必须包含25种疾病(不是楼主说的35种),并对其定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不管是哪家公司的重疾险前25种疾病定义和理赔条件都是一样的,至于超出25种以上的病种就要看各保险公司的规定。

  从前25种重疾定义来看,重疾险的理赔条件分为三类:

  1、确诊即赔

  这一类理赔条件最容易达成,只要拿到相关诊断证明就可申请理赔。一共有三种疾病:恶性肿瘤、严重Ⅲ度烧伤、多个肢体缺失,罹患这些疾病才可“确诊即赔”。

  2、实施某一类手术

  良性脑肿瘤(开颅手术)、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等疾病必须是实施某种手术才会赔付。

  3、达到某种状态

  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双耳失聪、深度昏迷等疾病。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例,至少满足3个条件:急性胸痛;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心肌酶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者其他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请注意,是3个。如果只出现急性胸痛,保险公司也是不会管的。

  3

  香港重疾险好还是内地重疾险好?

  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时代,香港业务员永远告诉你香港保险好,内地业务员永远告诉你内地保险好!

  其实说到重疾险,要是五年前,香港产品确实比内地有很多优势,不过现在很多内地的重疾险产品已经超越了香港,整体上各有优劣。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是香港重疾险和内地重疾险各自的优势。

  

  将来哪个会发展的更好?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两者会趋同,内地和香港保险互相学习,最终统一化。为什么?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最终是要实现统一化管理的。

  那么,怎么选择?

  有个选择标准就是生活在哪里就买在哪里,如果长期生活在内地,则优先配置内地重疾险,如果将来可能去香港生活或看病,那么再补充一部分港险。另外,对于同时配置了内地和香港重疾险的朋友,建议你一定要配置一份高端医疗险,可以同时覆盖内地和香港的医院。

  04

  一款重疾险,第一眼先看什么?

  一般人买保险,大概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线下,通过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介绍,直接购买,这里面的问题是这些人基本只会给你讲产品的优点,不会给你讲产品的缺点,你很可能就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保险,或者自己压根就不知道买的是什么,这部分消费者以80后、70后为主。另一种是线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网上搜索购买保险的科普文章,最后看到产品评测,选择了一款性价比还不错的产品。有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产品评测,都只停留在产品价格、疾病种类多少等比较肤浅的层面。选择线上购买途径的消费者以90后为主,他们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

  而购买重疾险,第一眼应该看的不是公司,也不是价格,而是8种高发轻症有没有缺失。如果缺失一种或两种,你就要慎重考虑了,如果缺失了三种(比如,号称宇宙无敌、公司最大的x安福),你得敲敲自己的脑袋,你买的是个啥?

  

  5

  重疾种类越多越好吗?

  凡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同学,一看就知道答案:重疾种类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内行人怎么看?

  2007年8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对最常见25种疾病定义进行统一和规范。

  所有保险公司重疾险合同必须包含25种重大疾病,且使用标准定义。其他疾病种类,保险公司可选择使用和自行定义。

  

  关键数据:前25种疾病理赔概率高达90%以上!

  其中,核心的6种重疾理赔率占80%以上,分别是: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终末期肾病、冠状动脉搭桥术、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在这里面,恶性肿瘤的理赔率又占了60%以上,其中排名前两位的癌症,男性是肝癌、肺癌,女性是乳腺癌、宫颈癌。

  由此看来,疾病种类的多少并不是关键,理赔率才是关键。

  结论:在其他比较条件类似的情况下,比如保障内容基本一样,价格只差两三百,那么当然重疾种类越多越好。

  6

  重疾险最重要的附加服务是什么?

  保险是一种产品,一种没有体验感的产品,是保险经纪人/代理人赋予了它温度。

  保险的本质是服务!

  当我们在保险的保障内容和保费之间的选择出现难解难分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它的附加服务,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众多服务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重疾绿通了。

  重疾绿通其实就是"重大疾病就医绿色通道"的简称,是专门为重大疾病治疗病人提供的一个快速通道。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的保险公司提供给客户的重大疾病就医绿色通道包括的服务有:为客户安排专家进行门诊诊治服务、入住专家病房和手术服务等等,在专家诊治后,投保客户还可以享受专业医生的定期电话随访以及专家复诊的服务。在医院方面,保险公司还可以为投保客户提供全国范围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顶级医院。

  总之,重疾绿通是一项非常难得的增值服务,并不是每个公司都会提供,即使一个公司提供绿通,也不是随便买个10万20万保额就能享受到的,它也是有一定条件的。

  7

  大人和小孩的重疾险有什么区别?

  随着保险的产品发展越来越精细化,现在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重疾险,大人和小孩的重疾险的区别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儿童专属重疾险基本都是消费型重疾险,市面上种类还不多,而大人的重疾险则种类较多,可选消费型和返还型。

  二是儿童专属重疾险保障内容上一般会有针对儿童特定疾病的多次赔付,一般可赔200%或300%。

  建议给儿童配置重疾险,优先选择儿童专属重疾险,记得附加投保人豁免。

  8

  哪些重疾险不要买?

  通用:

  那些你经常听说的,每年打几百亿广告的大公司的产品,就不要考虑了,不是一般的贵,比市面上同样保障的其他公司的产品,贵50%左右;

  不要买不纯粹的保险,比如什么两全险、有理财功能的重疾险。重疾就买纯粹的重疾险,理财就买专门的理财险,凡是混搭的,都经不起摊开看。

  儿童:

  不要买寿险,或者那种主险是寿险,附加险是重疾险的保险;

  家庭预算有限的话,不要买返还型重疾险,如果家庭预算比较高,可以给孩子配置返还型,因为他长大以后可能会买。

  老人:

  50岁以上就不要买重疾险了,太贵了。

  9

  买返还型还是消费型?

  这个问题,是网上关于重疾险讨论最多的,90%以上的答案都是推荐消费型。理由无非是“返还型,实际是保险公司帮消费者存了一笔钱,然后将您的利息支付保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返还型是隔了很多年之后才返还,这些本金如果我们自己拿来投资理财岂不是更好?”

  今天我想说点不一样的,假设同样保障内容的30万保额的重疾险,消费型的价格是每年2000元,返还型的价格是每年3000元,第一年缴费以后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身故,消费型可以赔2000元,返还型可以赔30万,这就是差距。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代表我就支持返还型重疾险,只是让大家考虑问题时多一个参考因素。实际上,在中国,除了所谓的几家打广告特别多的大公司,大多数公司的产品还是遵循性价比的规律的。而且,很多人即使知道消费型便宜,他们还是会选择返还型,因为他们想几十年以后假如自己没生病,返还的保额会百分百安全地传给下一代,这样他们更安心。

  10

  选择重疾险,就看这十点

  1、8种高发轻症是否有缺失?

  2、有没有被保险人轻症豁免?

  3、有没有投保人豁免?

  4、轻症重疾是不是共用保额?

  5、轻症赔付次数及比例?

  6、中症赔付次数及比例?

  7、重疾赔付次数及比例?

  因恶性肿瘤有三高,即“理赔率高、复发率高、治愈率越来越高”,建议优先考虑恶性肿瘤多次赔付的产品。

  8、价格相同病种越多越好

  9、产品的缺点

  产品的优点不一定会让你买这款产品,但是你在意的缺点会让你决定不买这款产品。

  10、尽早投保

  越早买越便宜,同时身体条件允许你有更多的产品选择。

  最后,我赠送五条购买保险的正确理念:

  1、先做基础保障,后做教育金、养老金、传承;

  2、先保大人,后保小孩老人;

  3、先保大风险,后保小风险;

  4、先保家庭第一支柱,后保其他支柱;

  5、先看条款,后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