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异株出现,会引发新一轮感染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回应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仍是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需求。要多平台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增加相关药品供应,迅速分流轻症患者,扩容重症救治资源,守好保健康、防重症的防线。

  目前,我国本土病例中已检出BQ.1和XBB变异分支,再次感染新变异株的概率有多高?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所谓再次感染,也叫二次感染,是指感染恢复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常常是由于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的。现在我们感染BF.7、BA.5.2,如果出现新的变异株,仍然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再次感染新变异株的概率有多高?

  王贵强介绍,目前从数据来看,奥密克戎毒株再次感染或者二次感染风险高于原来的毒株,包括高于德尔塔和原始毒株。从二次感染出现的时间来看,一般有一段间隔期,不会说感染以后很快就再次感染,同一毒株再次感染的概率是极低的。即使感染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一般都是轻型。二次感染主要还是指变异株的突破性感染,突破性感染的时间间隔和临床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越轻,间隔时间长了以后症状就偏重,这和我们体内的抗体免疫有直接关系。

  王贵强提到,瑞典的一个研究发现,感染奥密克戎毒株以后,二次感染或者三次感染奥密克戎不同毒株的症状都非常轻,基本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型病例。当然我们也要关注一些老年人,像针对美国退伍军人人群做过的一个研究,在退伍军人的老年人里面,二次感染以后,确实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在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状态下,要关注老年人,把老年人保护好,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尽管感染过了,在出现新的病毒流行株以后,仍要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

  此外,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这是非常明确的。意大利有项研究发现,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二次感染的发生,即使感染以后也能降低住院的概率。所以,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我们还要强调去接种疫苗。

  儿童感染如何做好居家照护?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表示,由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个自限性的病程,所以我们主要还是对症处理,以提高孩子的舒适度为主要方式,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相关情况,去恰当地选择退热药,然后规范地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另外,适当降低环境的温度,给孩子一个相对凉爽通风的环境,适当减少衣物,让孩子在体感上更为舒服一些。

  王荃强调,孩子发烧的时候,一方面我们不能捂热,但另一方面一定要避免孩子再次受凉,加重病情。“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孩子能选择的退热药物只有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能口服退热药。我一定要明确地说明,不建议以捂汗的方式给小婴儿进行退热。在捂热的情况下,他们的体温可能越来越高,甚至达到40摄氏度以上。而且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捂热综合征,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脱水、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体温,但是服退热药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把体温降至正常,而是希望提高孩子的舒适度,让孩子能够舒适安全地度过发热期。在正常情况下,吃退热药以后,基本上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退热药才开始起作用。而且服用退热药,体温基本上也只能下降1至2℃,所以想让孩子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在发热最初的24-48小时内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评估孩子的情况呢?王荃表示,在吃完药之后,孩子精神状态是好的,舒适度是好的,没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就不用过度紧张,我们就可以密切地监测孩子的情况,除非孩子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否则不建议家长以体温作为衡量孩子要不要去医院的标准。我们希望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这样是有利于孩子恢复的。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感染后怎样防范病情加重?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表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合并新冠感染的时候,相应的呼吸道症状有可能加重,这些人群要好好保护自己。

  首先就是常规的新冠防护基本措施还是要继续做到,包括佩戴N95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接种疫苗,严重的呼吸困难、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建议戴普通的外科口罩。第二条是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持续戒烟、均衡的营养、适当的体力活动。第三条是平常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治疗药物要备足并且坚持使用。第四条,呼吸急救的一些药物,比如短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哮喘患者在家里应把这种药备足。第五条,我们一般都嘱咐患者争取在家里有个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从而能够随时了解自己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了解是否出现了肺炎或者重症的情况。第六条,我们一些日常的随访,比如肺功能检查,一般说三个月到半年随访一次,在疫情期间我们就建议半年随访一次,避免增加感染的风险。

  接种疫苗不如感染新冠病毒?“早阳早好”?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虽然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和既往流行的其他变异株相比,致病性有所减弱,但是我们也看到,感染上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后,其实还存在着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而且这种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所体现,只不过我们过去强调的老年人出现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比例在整个人群当中会更高一些。另外,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比例也会更高。

  在这种风险一定程度存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风险。王华庆建议,没有接种疫苗的还要接种疫苗,没有完成加强疫苗接种的,要尽快完成加强疫苗接种,不管是老年人,还是成年人和青年人,都应把这种风险降到比较低的程度。

  王贵强提出,尽管奥密克戎传染性很强,感染以后大部分是自限的,致病力或者严重程度比较低,但是我们不主张、不建议人们故意去感染。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尤其是没有打疫苗的这些老年人,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要在第一轮流行高峰感染。在这个流行高峰感染,可能会出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或者挤兑的问题,导致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没有接种疫苗的,还要继续进行疫苗接种。

  BQ.1和XBB会引发新一轮感染吗?新冠病毒是否会发生更大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介绍,BQ.1和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国际上,在一些欧美国家已经逐渐显示出,它们是优势毒株,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但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的这些国家没有显著增加。

  许文波表示,整个BQ.1和XBB在我国尚未形成优势传播,目前还是以BA.5.2、BF.7为主。但其传播优势会逐渐增加,可能会和BA.5.2和BF.7,以及其他50多个输入的亚分支形成一个共循环。对BQ.1和XBB的预防,和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一样,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监测它的致病力有没有变化,监测其基因组有没有进一步的变异。如果其临床特征有任何变化,我们会和基因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研判,但是暂时还没有发现BQ.1和XBB在国内外引起重症和死亡增加的报道。

  奥密克戎从2021年11月份出现以来,截至2022年12月18日,已经在全球从BA.1到BA.5这五个分支演变出709个亚分支,包括重组的毒株,这些亚分支互相之间重组产生的毒株是72个,XBB就是这72个里面的一种。所以,奥密克戎的变异会一直持续下去,只要是在人群中循环,它就要复制,复制就要发生变异。

  它的传播力会不会又增强?致死能力又增强?许文波表示,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奥密克戎引起的住院、死亡、重症的病例都明显低于早期的德尔塔株和其他VOC(值得关切的变异株)。会不会出现传染性和致死率更高的毒株?许文波认为,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现在的人群已经通过疫苗或自然感染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对人群有较好的保护力。即使病毒再变异,除非发生一些颠覆性的重组,导致完全的免疫逃逸,才会增加传播风险,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所以整体来说,出现既有高传染性又有高致病性的毒株的可能性比较小。

  当前新冠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王贵强表示,不同于2020年初武汉的疫情,当时大部分病人死于新冠肺炎呼吸衰竭,而现在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以后,主要侵犯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炎的比例比较低,也有一部分存在着肺炎,但导致呼吸衰竭的情况很少。从临床实践中也看到,目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病,真正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的很少。

  为了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两个方面,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为首要死亡诊断,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因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为了更好地规范新冠疫情导致死亡的判定,目前要求采取会诊和死亡病例讨论的方式,来最后判定这个病人到底是死于新冠病毒,还是死于其他的基础病。所以,我们既不回避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同时也要科学地看待新冠病毒的危害。

  新京报见习记者?行海洋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