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10亿人有精神类疾病 登热搜,如何解困精神诊疗领域“人才荒”

  

  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全球排名第一。#全球超10亿人有精神疾病#的词条近日登上了微博热搜。

  就我国来看,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人,但精神类疾病医生数量却并不多,精神科医生数量仅为约6.4万人,只占全国医生数量的1.49%。

  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精神疾病诊疗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和高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同时,不再把精神类疾病作为个体问题来看待,而是作为公共和社会问题予以重视。

  紧缺专业人才

  近日,在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经超过十亿人,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在全球排在第一。

  具体到我国,来自今年6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

  陆林则介绍,“目前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已达17%”。

  但目前,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还显不足。在国家卫健委今年8月25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说,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到428.7万人,但精神科医师仅有约6.4万人。

  “过去很多县、市医疗机构的精神卫生科很少,甚至没有精神科医生。过去十年,这样的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变。”但陆林也直言:“我们的人才储备非常不够。在很多发达国家,有5%左右的医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规培成为精神科医生,我们选择规培做精神科医生的不到1%,这让精神科的人才发展后劲缺乏。”

  在当日的论坛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王慧则透露了另一组数据:我国精神障碍患儿已经超过5000万,总体就诊率不到20%。“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只有500人左右。”王慧说。

  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

  “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培养一个训练有素的精神科医生更难。”陆林此前表示。

  据了解,精神科是内科分支中最难的学科之一。鉴别诊断复杂(要首先排除多种器质性病变),标准不完全统一(病人症状各异,转归复杂),临床治疗方案的权威共识短缺(学科起步晚,药品研发慢),意味着专业人才培养对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教育资源的投入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此前,有全国人大代表在提交的相关建议中也提出,目前我国精神心理学方面的医学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医学专业未将心身医学纳入主课。据其统计,“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很少,且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精神卫生护理专业”。如此就导致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力度严重不足。

  有分析指出,要增加心理医生数量,首先要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相应的改革。如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的保障,都要体现出对精神卫生教育更多的重视。这是缓解精神科医生不足最基础的一环,必须要尽快弥补短板。

  近年来,教育部门也针对社会反映强烈、关注度高、岗位吸引力相对不足的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等部分紧缺专业,明显加大了支持力度。

  特别的是,国家明确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这实际给精神卫生等紧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理应抓住机会。

  但在现实中,相比其他学科,精神科专业的热度不并太高。“在我们学校,精神科的研究生报考人数比消化科、心内科、神内科等热门科目而言是相对较少的。”某医科大学精神科研究生徐玉卿(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说,精神医学研究生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是精神本科医学生,二是临床医学生。本科精神专业学生在高中报考专业时可能对精神科并不熟悉并未完全了解,出于好奇做出这样的选择,在读研时‘分流出去’是有可能的。但是选择继续留在精神科学习,就是因为热爱,想去治愈那些具有‘看不见的创伤’的患者。”在谈到未来的就业规划时,徐玉卿表示,会加入精神科医生的群体,为这个行业发光发热。

  “上线”更多职业补短板

  为了有益补充精神科医生的不足,我国也在通过多举措解决精神类医生匮乏的现状。

  今年7月14日,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的公告,其中有7个与心理学直接相关的职业列入其中,包括:心理学研究人员、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技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教师。

  相较医生,一些患者更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我觉得心理咨询师对我的病情恢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相较于精神科的医生,心理治疗师更多的是一种倾听和陪伴,时间往往都大于一个小时,让我比较放松,可以诉说自己的病症。对我来说,医生只是询问病情开药,而心理咨询师更能和我产生共情,走进我的内心世界,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患有抑郁症、家住丰台区的杨伊伊对北京商报记者说。

  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眼下,考取心理咨询师、心理诊疗师等资格已拥有了一定的热度。

  心理咨询师张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说,从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恢复以来,目前已经有100多万人考取了资格证书。“但是,实际上也就3万-4万左右的人从事心理治疗的相关工作,还是比较匮乏的。”

  在谈及为什么选择心理咨询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时,张女士则表示,“我最初是因为自己在面对家庭孩子教育的问题时有一些困扰,不知道怎么沟通和处理,开始学习心理学寻求帮助,逐渐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也想帮助我身边有心理苦恼的人走出困境,这就是我选择考心理咨询师的原因”。

  张女士进一步说,“虽然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病症,但和精神科大夫最大的差别在于,心理咨询师并不具备处方权,只能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未来的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的问题,需要双向发力。”

  武汉大学客座研究员唐大杰认为,改善全民的精神问题除了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之外,也应加强初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师配比。实现心理健康大普查、建设心理健康档案。

  “由于国民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推动,目前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有色眼镜’已经有明显的改善,这对壮大精神类疾病人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说道。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侯女士对此颇有感触:“我患双相情感障碍症已近6年。近两年,我明显感受到包容度正在越来越高,我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

  “随着宣传力度的提升和人们健康观念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摘掉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有色眼镜,多了一些包容和善意。”张女士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张晗

  【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