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更好吗?是的!

  核心观点前置:

  基于目前动态清零政策的中止,2023年我国GDP增速可从今年的3.0%加速至4.5%左右。预计2023年3月份经济将开始复苏,全面放开意味着强劲消费反弹、核心通胀走强以及2023年周期性政策逐步正常化。

  在全年经济增速回升的背景下,上下半年会呈现不同效果,上半年可能低于预期,而下半年则会高于预期。因为全面放开的初始阶段会出现病例激增,在人口流动性暂时下降的情况下,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这也是在其他几个东亚国家身上曾经发生过的现象。

  如果将目光放的更远一些,抗疫全面放开对经济的利好可能会一直延续到2024年,2024年GDP增速可能会高于市场预期的5.3%,但是再往后推(2025-2027年),增速可能会回复到4%左右。因为结构性逆风会显著降低我国的潜在增长率。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预计出口仍将继续因外部需求疲软而发展放缓;而随着全面放开,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投资转向消费,消费领域中旅游和娱乐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复苏空间也最大;投资方面预计2023年基础设施投资将大幅放缓,其次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会继续收缩,2023年房地产行业对整体经济的拖累也会变小。

  全面放开政策可能会推升2023年金融市场资产价格,预计全年股价会有上涨,利率也会小幅上涨,大宗商品需求(尤其是能源)会增加,人民币兑美元会走强。

  ?

  2022年是艰难的一年,经过前两年的严防死守,今年传播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对疫情防控构成重大挑战。4-5月份上海两个月的封城导致工业及服务业严重中断,也导致二季度实际GDP环比年化增长率为-10.4%。虽然政府大力推进快速加息以及扩大财政支出,但四季度全国多个主要城市疫情反扑,本年度GDP同比增长率仅为3%,低于年初定下的5.5%的目标。1-10月份股市下跌近30%,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5%。经济发展与市场信心都陷入较大困境。

  进入12月份防疫政策出现重大转向,短时间内各城市陆续推行全面放开,这在短时间内必然会出现病例激增,人口流动性降低的现象。但基于其他国家的先例,在经过前期的难关之后,必然出现经济增长加速,尤其是家庭消费和服务业的回升。但同时也可能会伴随通货膨胀率的回升,从而导致周期政策收紧。

  当然,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个体特点,全面放开后,有的方面也会与其他国家有所差别,后文将有分析。

  一、整体预判??

  在具体展望上,我们来看疫情前的2019年至2023年宏观经济增幅指标的预判。其中消费端整体大涨,预计可恢复至疫情之前水平,且主要由家庭消费拉动。出口项增速将继续下降,通货膨胀率有所上涨,但整体增速没有并不明显。

  

  F(forcast)意为预测;pp(percentage point)为百分点

  二、预计2023年经济复苏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会在管控全面放开后立即加速,但是在东亚地区这需要一个反应期。以我国台湾省及韩国为例,在今年早些时候当疫苗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且奥密克戎传播失控后,政府取消对新冠的限制,在放开初期病例激增,人们因为害怕感染而减少社交互动,即使政府不再强制实施限制,仍然流动性下降。

  

  根据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以及韩国的相关数据显示,实际私人消费水平在重新开放后的第一季度是立即下降的。随后第二季度伴随新增病例数量下降且恐惧因素消退,个人消费将出现急剧反弹。

  

  香港、韩国于2022年一季度放开,台湾与二季度放开

  基于该特点,考虑到2023年一季度叠加春节人口流动导致的疫情扩散加剧,最终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延续到二季度,进而导致整个上半年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但是进入下半年则会实现强劲反弹,最终保证全年的GDP增速从今年的3%加速至4.5%左右。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针对CPI通胀的增长预测则要比其他国家更为温和。从政策制定角度,预计2023年上半年仍将保持周期性政策宽松以支持整体增长,在下半年经济开始强劲重启时可能会收紧政策支持力度。同样的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也仍将继续保持强劲,但进入下半年增长动力则会转向消费与服务。

  三、长期预判增速放缓

  基于对短期经济增长势头的看好,预计2024年的GDP增长率可达5.3%左右。但针对2025-2027年的预测则可能会降至5%以下,因为未来的长期潜在增长会受到社会、经济及地缘政治发展预期的不利影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尽管央行与银保监会宣布“十六条”,但从2020年底开始的房地产去杠杆化政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行业。它引发了多年来不曾出现过的房地产投资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有助于降低重大金融风险,并可将投资重新引导到对中国未来长期可持续增长更有帮助的行业上。但未来几年,这也意味着产能的下降。

  其次,尽管拜登在其任期内的首次中美领导人会面提振了市场情绪,但是中美贸易战可能会继续,美国对半导体的控制将导致我国该行业及其下游芯片行业出现产能损失。

  第三,国内政策重点从加强自力更生以确保粮食、能源及供应链安全,到“共同繁荣”下更公平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减缓生产率增长。但该放缓有助于实现本土技术突破以及收入与财富分配的改善,可以提高未来几十年的潜在增长。

  

  

  四、消费成为2023年经济亮点

  2022年家庭消费名义增长率仅3.5%(2019年为9%),在具体项目上仅食品、烟酒等有所增长,其他均下降较为严重。

  

  随着防疫政策全面放开,2023年下半年消费将迎来全面复苏。但其复苏程度与可持续性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家庭收入和消费者信心的潜在改善。投资者可能会担心因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以及劳动力市场在三年防疫期间的长期疲软而导致的不利影响。

  预计2023年失业率将会下降,劳动收入会有所改善,消费者信心也将有所恢复。这均得益于广泛的经济增长复苏以及就业需求的潜在改善。其中恢复信心对消费前景的影响至关重要。截至目前消费者信心尚较为低迷(见下图),预计2023年将会有所改善。家庭信心与房地产价格、食品价格通胀及股市表现密切相关,而预计这几点驱动因素在2023年均会有所改善从而让消费者重树信心。

  

  尽管2022年利率一直走低,但家庭仍将更多积蓄分配给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定期存款。这对近期消费的帮助极其有限,也与美国等其他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等其他经济体的储蓄率大大低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因为家庭在重新开放时动用了之前积累的过剩储蓄。因此预计未来随着家庭消费逐渐复苏,储蓄率将逐渐下降至正常趋势水平。

  

  五、房地产行业难回巅峰

  房地产行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大的单一行业,其涨跌会对GDP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在之前的宽松周期中,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增长复苏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前所未有的监管收紧叠加旷日持久的疫情封锁,现在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拖累。

  2020年8月出台“三道红线”政策控制开发商债务水平,2021年1月出台“两道红线”限制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贷款,这些政策彻底重塑了房地产行业。长期的疫情导致开发商从新房预售中获得的回款大大降低,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恒大、融创等头部房企先后出现信用违约,进而导致整个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资金风险,最终促成房地产行业下行周期。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房企都经历了两位数的资产收缩,且行业融资持续低迷。

  

  

  今年以来,政策制定者开始放宽部分房地产政策,包括下调抵押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增加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设立投资基金支持陷入困境的开发商交付预售房,以及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灵活性以缓解当地住房政策的压力。尤其是近期央行与银保监会的“十六条”都表明政策制定者对房地产行业风险的控制意图。但“房住不炒”的长期立场不会改变,同时一些结构性因素——人口增长率下降与老龄化等问题,也会在长期内继续限制房地产行业发展。

  基于当前的政策影响分析,未来几个季度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会有所改善,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重点城市,未来不同城市间、沿海与内陆、国企开发商与私企开发商之间的差异将不断加大。通过加强公共住房建设,以及逐步将房产税扩大到更多试点城市,地方政府将逐渐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财政依赖。

  

  六、投资增速放缓,行业分化持续

  2022年在消费端明显走弱的情况下,投资端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1-10月份总体固投同比增长5.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从2021年的增速2.6%提升到11.9%,略微抵消了疲软的房地产投资下滑导致的损失。

  2023年固投同比增速预计会大幅下降,尤其是传统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例如铁路、公路等),因为其需求及建设空间都在减少。绿色资本出行和工业园区等“新基建”项目可能会保持稳健,但其市场份额较小,对整体指标影响有限。

  制造业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因为出口增长放缓,且商品消费可能转向服务消费。作为“双循环”战略的一部分,政府将继续对高科技制造业提供政策支持,因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增强经济的“自力更生”能力。

  因为2022年度土地销售与新房开工的急剧减少可能转化为2023年与建筑相关的房地产投资疲软。尤其是考虑到开发商融资条件仍然紧张,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会保持低迷,同比下降可能在10%以上。

  综上所述,2023年整体投资增速名义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5.5%下降到1.5%。

  从所有权划分上,政府及国企主导的投资在2022年1-10月份同比增长10.8%,而私企仅增长1.6%,前者更多受益于持续的财政刺激。预计2023年该差距将有所缩小。

  

  

  七、出口在2023年将继续收缩

  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速从2021年的29.8%大幅下降至10月份的同比-0.4%。减速的原因包括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下降。随着供应链压力的缓解和中国国内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通胀下降,出口价格通胀有所缓和。由于金融条件收紧和持续的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发达市场需求疲软,出口量将有所下降。预计出口量增长将从2022年的6.0%放缓至2023年的3.5%,这是由于我们预计中国以外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导致外部需求疲软导致的。

  自2020年新冠疫情首次爆发以来,服务业的贸易逆差一直保持低迷,因为过去三年跨境旅行一直受到严格限制。预计服务业贸易逆差将逐步扩大。围绕跨境旅行的政策放松可能会较晚, 因为政策制定者可能更愿意支持国内消费而不是中国居民的海外支出。

  

  

  八、CPI通货膨胀,PPI通货紧缩

  CPI:一般指消费者物价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预计整体CPI和核心CPI通胀的加速将保持温和,与大多数西方经济体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如下:

  全面放开对中国通胀的提振可能会推迟到2023年下半年。由于全面放开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导致第二季度新冠感染人数立即激增和家庭流动性下降,因此 对需求的提振可能会延迟一个季度。持续的房地产低迷也可能会限制租金通胀的上行空间。此外,在中国的CPI篮子中,服 务业的权重低于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体。在全球大流行期间,中国工业部门的供给侧遭受的损害较小。明年对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放缓可能会给国内物价施加下行压力。

  九、财政政策先松后紧

  自今年春季以来,因为土地出让的急剧收缩、大规模 的退税/延期以及更多的疫情控制支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面临着重大挑战。鉴于政府资金缺口大于预期,且已经消耗了前几年积累的一些一次性政策缓冲(例如,前几年积累的 5000亿元人民币的未动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LGSB)配额和人民银行转移给政府的人民币1.1万亿元的利润),透支了一些未来政策空间(例如,今年从2023年预算中前置了 4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转移支付)并利用了更多的预算外渠道。然而这些政策解决方案似乎仍不足以填补政府资金缺口。

  

  增值税留抵退税(VAT credit rebates)是今年对企业的重要支持,却也因此拖累了政府财政,但其影响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所逆转。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功能类似于政府向企业提供的无息贷款,今年获得更多退税的企业可能需要在明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缴纳更多税款。请注意,根据2021年的数据,2.3万亿人民币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截至11月中旬) 相当于增值税收入的36%(6.35万亿人民币)和企业贷款年度增长的19%。

  

  十、货币政策正常化

  2022年财政宽松政策已经完成了支持增长的重任。为适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广义信贷增长相对于GDP增长较快,2022年宏观杠杆率(TSF存量与GDP之比) 占GDP的比重将增加12个百分点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利息在信贷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保持低利率以促进快速信贷扩展。

  2023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反弹预期为货币政策正常化提供空间,预计利率将会走高。除了周期性政策,制造业升级/供应链安全、去碳化和促进“共同繁荣”可能继续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中长期目标。这些政策目标可以促进中国经济逐步从依赖传统驱动力(如房地产投资和传统基 础设施建设)和进口关键产品转向依赖更“高质量”和可持续的驱动力,如高科技制造业和可再生能源。

  十一、总结

  2023年外部需求放缓可能比预期更严重,中美紧张局势可能会再次升级,金融风险增加(尤其是与小银行、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和一些财务紧张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关)。以下是即将举行的高层决策者会议,他们也将及时调整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方向与力度。

  

  总的来看,展望2023年,我国的发展前景良好,在GDP增长改善和中国政策仍然宽松的背景下,优质国有企业在长期政策和发展趋势的有利敞口的推动下,可能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增长放缓和房地产行业违约促成了将利差推至具有吸引力的水平。短期内,全球增长/通胀组合和中国增长轨迹的不确定性挥之不去可能会继续成为主要焦点,但长远来看针对科技、媒体、通信(TMT)等行业的发展则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