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病,会传染:人与病毒终有一战,后疫情时代,需要心理救援
文 欣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01
焦虑是“病”,会传染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焦虑,尤其是处在疫情中心的人。
看着身边人一个个成了“小阳人”,觉得自己早晚也得来一回。
有病没病都开始囤药,原本买3天菜的开始囤粮,大家的打招呼用语,也从“吃了吗?”变成“发烧没?”
就连4年一次的世界杯,都黯然失色了。
猛然发现,自己不再是“站在城墙看风景,喊加油”的人,而是直接“站在了水里”。
尽管世卫组织说,奥密克戎变异株致死率仅为0.14%;国家卫健委也说,新冠属于自限性疾病,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
但对于普通大众,还是本能感受到快速传播带来的恐惧,尤其家中有老人孩子的;即使有着足够知识的专业医护,面对直接暴露的风险和超负荷工作,同样神经紧绷。
焦虑也是“病”,也有传染性。
对突发事件的恐慌,带来了诸多负面情绪:焦虑、烦躁、抑郁、失眠、恐惧。
而生病与情绪压力互为表里,攻击的都是免疫力。
如果人与病毒终有一战,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02
你的心理强大吗?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心理强大的。
然而,在连续经历2次10混1之后,我还是不自觉地在家里带起口罩,去药店备药,在群里购买自测抗原。
和很多人的心理一样,我更害怕年迈且有基础病的父母被传染。
当越来越多的朋友表示自己“杨过”了,我开始被焦虑席卷:打开手机,会下意识被疫情资讯带走,哪怕一开始并不想看。
慢慢地,我开始失眠。
在出现发烧,抗原却连续为阴的情况下,我还是把自己隔离起来,每次如厕都要彻底消毒。
大脑的自动纠错意识,与潜意识里对危险的恐惧感,几乎同时启动。
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应激反应中。
如果你也类似感觉,比如:心绪不宁,思维杂乱,悲观易怒,食欲减退,睡眠困难,那么请注意,可能你已经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病吗?
它更像一种原始的自我保护,就像你用小锤子敲膝盖,腿会自动弹起来。
所以,即使是心理强大的人,也会产生应激反应。
人类的不安全感,是与生俱来的。
突如其来的变故,会打破我们内在的自洽性平衡。
潜意识里的本能恐惧,就像安全气囊一样弹出,提醒着我们:前方危险。
而接下来,会出现三种反应:战斗、逃跑、躺平。
焦虑,烦躁,失眠,是最常见的战斗型表现,目的是随时保持警醒。
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身体上的透支似乎不可避免。
如果我们必须与病毒共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减少身体自耗呢?
03
后疫情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后疫情时代已经来临,如何从心理层面保护自己,提高免疫力?
以下方法亲测有效,提供给你。
1,正向关注
听我说:请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此时在你脑中,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只白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不接受否定语。
同理,不想被阳,意味着你在关注“阳”;害怕被传染,意味着你在关注“传染”;可别发烧,意味着你在关注“发烧”。
结果,可能你真的会“如愿”。
如果某一天,你觉得世界都是苦难,不代表世界就是这样,而是你只关注了这一面。
关注什么,就会来什么,在大数据算法时代,是个太正常的事。
所以如果一定要关注,就请关注正面。
药不好买,但附近药店都没有涨价。
快递吃紧,但快递小哥晚上10点多还在送货上门。
小区群里,不管是求助抗原盒,还是发烧药,第一时间都有人回应说,我给你,不要钱。
素不相识的人相互援手,医护人员还守在第一线。
关注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心怀善意,充满感恩,不是因为品格高尚,而是出于对光明的向往。
2,切换频道
当我们遇到未知的重大事件,会本能地想要知道真相,否则就会心中不安。
但是渐渐你会发现,你的世界里全部都是这些,不想关注都不行,这让你越发恐慌了。
于是你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关注恐慌,不关注也恐慌,这个度到底怎样把握才好?
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首先,看官方信息,不看小道消息
其次,关注知识性资料(比如用药指南,社区医生电话,发热门诊名单,网上门诊和药店),不关注渲染性事件
第三,看到之后,把它收藏起来,不要反复去看
第四,切换频道,你的世界里不能只有这些,还有世界杯,音综,相声和喜剧。
我在焦虑时,经常看音综和喜剧,因为大笑后,细胞就有了生命力。
笑有多重要?来看一组数据。
日本医科大学针对癌痛患者的研究发现:每周看喜剧的患者,3周后疼痛感下降了3.9分;美国研究数据表明:大笑会将压力激素(皮质醇及肾上腺素)含量分别减少39%和70%,它还激活了NK细胞,帮助我们清除癌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寄生虫。
而多项心理研究证实:喜悦感会刺激多巴胺和内啡肽分泌,提高机体抵抗力。
3,立即行动
有位强迫症的咨客,说他每次关门后,都要回去再用钥匙锁两圈,问我怎么办?
我说:那就锁两圈好了
他说:可有时候我已经离家很远了
我说:那就关门时拍张照片,焦虑时就看一看
这个方法十分有效,之后他再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
这种方法,叫做“在行动中消除焦虑”。
所有的恐慌,都在头脑里;如果能落实在行动,让手脚忙起来,脑袋就解放了。
你在担心没吃的吗?别停留在想,立即行动起来,去买菜;
你在担心出门不安全吗?别停留在想,立即做好消毒,把自己武装起来;
你在担心药品不够吗?别停留在想,马上去问问周围人,能否接济得开。
你会发现,一旦开始做,焦虑就会消失,而且,结果要比你想象中好得多。
如有余力,你还可以去帮助别人:给有需要的同事提供支援,给生病的邻居提供药品,给迷茫的伙伴提供确实的资讯......
行动,会帮你把四处纷飞的思绪收回来,而接下来,你会感觉愉悦无比。
结束语
我的一位咨客,讲过小时候溺水的故事。
7岁时,她和邻居家小姐姐一起去河边游泳,很快她发现体力不支,开始沉下去。
她奋力浮出水面,拼命叫姐姐,可姐姐好像没听见,理都不理。
我问她是怎么获救的?
她说当时害怕极了,可有个声音说“我要活”,这时脑子里浮现出自救画面,她让自己四面朝天仰在水面上,慢慢往岸边漂。
快到岸边,她抱住了一块大石头,于上获救。
在这个事件中,有2个关键点:
1,她有个“我要活”的信念
2,她选择的方式是“顺流”
人在危难时,考验的是心理能量。
与其“管控时想放开,放开时想管控”,不如顺应现状,关注积极。
毕淑敏在《花冠病毒》中说:人类与病毒或将多次交锋,最终依靠的必有心灵能量。
我很认同。
如果人类与病毒终有一战,那心理强大,就是最好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