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羊了发烧还怕冷,喝“红糖葱白姜汤”真能退烧吗?

  

  日前,有专家推荐表现为发烧无汗的新冠感染者喝“红糖葱白姜汤”退烧,这真的有用吗?

  答案是:

  要说有用就有用。

  因为,喝了后,体温终究会降下来。

  然而,从发烧的原理机制上讲,喝“红糖葱白姜汤”真的没用。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开门还是需要从发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讲起。

  发烧的原理和过程

  

  我在不退烧系列:发烧时,如果不退烧,体温最高能升到多高?一文中介绍过,发烧的医学定义是,在致热源的刺激下,在下丘脑体温中枢调控下,体温上升到超出正常范围的一种生理现象。

  

  更具体地说,是由外源性致热源激发身体免疫系统释放的一些炎症因子作为内源性致热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前列腺素E2可以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中枢的热敏神经元,上调设定的目标核心体温,从而通过身体节能和/或产能机制,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到上调的核心体温的现象和过程。

  这也就意味着,发烧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体温中枢的控制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是有限度的。

  当体温达到了下丘脑的设定目标温度,身体就会启动散热机制自动降低体温。

  结果,整个发烧的进程,体温呈现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平台期和体温下降期,以及周期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间歇期。

  

  比如,使用细菌致热源脂多糖(LPS)在实验豚鼠进行的经典的实验性发烧体温就呈现上图所示的典型周期性变化。

  图中可以看到,虽然没有给实验动物任何退烧药,体温仍然出现显著下降,降低到了接近发烧前的正常(基线)水平。

  发烧过程中的寒热和有汗无汗

  在发烧过程的不同阶段,患者会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从原理上讲,身体核心体温的调节类似于安装自动变频冷暖空调房间内室温的自动控制。

  下丘脑体温中枢就相当于空调的温控器,发烧就像我们主动上调空调的温控器设定温度,比如从原先设定的24度上调到28度,内源性致热源前列腺素E2也可以将体温中枢的设定温度上调,比如从37度上调到40度。

  

  此时,下丘脑内感受体温的感受器感受到的还是实际的37度,比设定的目标体温低了3度,这个温差就会让大脑产生寒冷的感觉,从而启动节省热量和/或产生热量的机制,来升高体温。

  节能机制就是收缩皮肤血管以降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来减少热量散失。

  这时,我们不仅感觉到冷,皮肤还会显得苍白,甚至会起“鸡皮疙瘩”。

  如果体温中枢“认为”这还不足及时升高温度,就会启动产热机制,就是寒颤,通过肌肉痉挛性收缩快速产热——寒颤的产热效率是正常新陈代谢的500倍。

  以上机制就会让体温出现升高,这就是发烧过程的体温上升期。

  在这个阶段,身体感觉到寒冷,甚至出现寒颤,自然不可能出汗——发烧体温上升期的这种身热畏寒无汗,在不明发烧原理的中医被称为“风寒证”。

  当实际体温升高接近或达到设定的目标体温时,上述升温机制就会终止,身体就不会再感觉到寒冷。

  通常,身体的实际体温会在目标体温上下停留波动一段时间,这既是发烧过程的体温平台期。

  

  如果我们使用退烧药抑制了前列腺素E2的产生,或者由于前列腺素E2的自身代谢导致了作用于体温中枢前列腺素E2水平的降低,就不足以维持原先设定的温度。

  设定温度的降低就会使得实际的体温高于设定的温度,我们不但不再感觉到寒冷,反而会感觉到温暖到烦热,体温中枢就会启动降温机制。

  降温机制也包括两个层级,首先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来增加皮肤与环境的温差以增加散热速度。此时,我们不仅感觉到热,皮肤还会发红。

  

  如果设定温度下调过大,比如使用了大剂量有效退烧药,仅仅依靠皮肤血管扩张不足以快速降温,体温中枢就会发出指令,其中快速散热机制,就是出汗——出汗是极其高效的散热机制,每1克汗液在皮肤表面完全蒸发就能带走0.52千卡热量。

  大量出汗就会快速带走大量热量,从而让体温快速下降。

  这就是体温的下降期。

  越是高热,尤其是服用大量退烧药后,体温下降越快,出汗量就越大——尽管实际的机制是相反的过程。

  这也就是日前社交媒体上说,有高烧的新冠患者退烧时被窝里“冒烟”的原理——汗液在相对高温饥饿湿度下的蒸发呈现了肉眼可见的水蒸气。

  退烧药是通过打断发烧过程退烧,而“红糖葱白姜汤”的发汗退烧则是贪天之功

  由上可见,发烧时,我们通过服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来退烧,是通过打断发烧的生理过程实现的。

  由于药物的吸收和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些时间,因而服药后的退烧效应有一定时间的滞后。

  但像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酶环氧化酶抑制剂的退烧作用是经过无数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验证了的。

  喝“红糖葱白姜汤”为什么看上去也能退烧呢?

  事实上,能不能退烧,得看“红糖葱白姜汤”的服用和“作用”时间点。

  如果在体温上升期喝“红糖葱白姜汤”,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挥“退烧”效力的;

  如果在体温平台期的后期喝“红糖葱白姜汤”,还“真”会在不久后发挥“退烧”神效;

  当然了,如果在已经开始出汗的体温下降期喝“红糖葱白姜汤”,其“退烧”效应还是相当高效的。

  

  因为,此时,“红糖葱白姜汤”中来自生姜的姜辣素,来自大葱中的硫化丙烯,都是与辣椒素一样的含硫化合物,都可以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产生一种热痛感觉。

  

  不仅如此,辣椒素受体是一个多模态受体,还可以被42度的高温(热姜汤),大蒜、胡椒,以及几乎所有中医认为的“热性”药材(大都含有都类似的含硫化合物,比如,肉桂),同样可以刺激产生热痛觉。

  这种热痛觉在发烧的体温上升期根本起不了任何效应,但在身体已经温热的体温下降期却可以大显身手,就如同在烈日炎炎下大口吃辣椒一样,会起到非常高效的催汗“降温”效应。

  因此,说喝(热的)“红糖葱白姜汤”可以有效退烧,实际上不过是贪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