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确诊新冠肺炎该咋办?采访中国留学生康复者曝光重要细节

  作者:赵刚 中国教育在线国际教育总编

  2021年12月中旬,世卫组织再次向全球发布奥密克戎的传播预警。这种最新变异毒株的危害性有多大?中国留学生海外感染新冠肺炎后该如何应对?我有幸采访了新冠康复者、中国留英学生Laura,了解到很多感染前后应注意的重要细节,以及国内与英国治疗新冠肺炎的不同模式。

  

  01 核酸检测阳性!我真有点慌了

  

  2021年11月初,结束了英国留学的Laura,在英国南部周边游玩后搬到伦敦,准备从伦敦乘机返回国内,与家人团聚。

  “到了伦敦,我觉得挺累的,可能是玩得有点疯。”刚刚从紧张的英国学业和马不停蹄的旅行中停顿下来的Laura,原本没太在意,觉得睡一觉就会好。再说,伦敦每10万人病例数在英国主要城市中几乎是最低的。

  可是连续两天疲劳并没有缓解,而且持续嗓子疼、腹泻,Laura警觉起来,做了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

  “无法断定是不是在伦敦感染的,估计一路上就已经中招了。”Laura被确诊后,按英国医疗保障系统(NHS)规定,用手机扫码登记,进入新冠肺炎自我隔离期。

  “平时自我防护挺小心的,德尔塔病毒传染性确实很强,腹泻是这种变异病毒感染后的症状之一。虽然不算严重,但毕竟成了新冠肺炎患者,当时我真有点慌了。”

  而此时,最不希望听到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家里的电话,Laura没接,她想瞒着家里,等好了再说。

  但经不住父母催促回国的事,Laura只好坦白了。

  02 中国学生康复群:中国留英学生有多少感染新冠?

  

  2020年6月,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宣,当时只有3名中国留英学生确诊感染新冠肺炎,没有死亡病例。

  在每年10万人以上规模的中国留英群体中,3人感染的官方消息的准确性很难令人信服。而且,NHS以个人隐私保护为由,拒绝向中国驻外机构提供中国学生感染信息,中国留英学生确诊病例权威数据统计始终处于缺失状态。

  “没得新冠之前,完全不知道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确诊群体的规模。”Laura提到,她感染后,在网上社交平台找到不同的“中国学生康复群”,她加入的其中一个群,就有400多个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者。”

  病友的抱团取暖缓解了Laura的压力,她得到了群里“过来人”的宝贵信息和无私帮助。她还通过网友介绍,向国内专家咨询感染后的应对措施,被告知多补充蛋白质(每天2个鸡蛋,做成鸡蛋羹)、保持室内通风、多吃维生素等。

  Laura还服用了莲花清瘟,每天3次,每次4粒。

  03 “英国医保”管用吗?

  

  新冠确诊后,患者在国内和英国的“待遇”大相径庭。

  “我应该更适应国内的防疫和治疗模式:有病去医院,在医院隔离、治疗。无论如何,病人肯定有人管。”Laura不无感慨地提到中英医疗系统的差异。

  “在英国,NHS也管,但管得很少。”在“英国医保”NHS网站上,新冠肺炎确诊后的措施基本上就是自我隔离。

  “我隔离时嗓子疼,联系NHS,希望吃些消炎药,NHS派志愿者送药上门,我觉得这个服务还是很贴心的。”

  Laura的病情被定性为“轻微症状”,无法得到医院的帮助,这个阶段不是“看医生”,而是“看病”——看着自己得病。

  “出现重症后总可以去医院了吧?可是我在群里一个病友的遭遇很让人绝望。这个朋友确诊后发高烧、呼吸困难,他叫了救护车,希望住院治疗。然而,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他做了简单检查后,确定不需要住院,要求他继续自我隔离。”

  英国医疗的分诊系统高度细化,其宗旨是将最好的医疗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急症、重症患者。因此,“排队”是无时不在的,只不过英国排队不是挤在医院里,而是等在家里。

  尽管这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保证了整体医疗公平,但对于缺乏专业医疗知识和诊断能力的个体来说,很难判断自己出现的是不是重症反应,耽误治疗的风险是存在的。

  Laura在网上购买了血氧仪,自测血氧指标,这是新冠肺炎入院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04 在英国新冠被看作“流感”? 奥密克戎能自己扛过去吗?

  

  在英国,新冠患者没人“管”也有好处。

  “新冠肺炎在英国人的观念里与流感没什么不同。我住在伦敦的学生公寓里,隔离期间会对入住的新室友——确切地说是‘层友’,同住一层,不同的房间,共用厨房、起居室——说明自己的病情。不过,外国室友并没有感到不方便,若无其事。”

  Laura很是感激地说道,“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非常照顾我,隔一天到房间消毒一次,他们还会把我在网上订的外卖送到房间门口。”

  “在英国,在线点餐、购物也很普遍,送货不一定有国内快,但效率完全可以接受。”

  在确诊后10天左右,Laura感觉症状明显减轻。到了14天时,她又去做了核酸检测,转“阴”了!

  其实,药物干预很有限,基本上是自愈的。当然,还有一剂“药”,比什么都管用。

  “在隔离的那段日子里,我与家人的沟通次数,几乎超过了此前留学期间的总和。”最开始时,我和家人都很担心,后来都怕对方担心,话题也越来越轻松。

  Laura对当前奥密克戎的空前快速传播有些担心。

  “群里有一种说法,即使痊愈的康复者,遇到奥密克戎,再次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

  当然,防疫专家普遍认为,在病毒感染性增强的同时,危害性不断下降,即使奥密克戎中招,也不用太担心,自愈的可能性很大。

  看到打过疫苗的人不戴口罩、肆无忌惮,Laura提醒说,“无论如何,个人日常防护还需要加强,打了疫苗并不意味着不会得新冠,但疫苗能很大程度上防止病情转为重症。

  05 我想回家!

  

  Laura痊愈了,但回国、回家仍然遥遥无期。

  “从英国回国的官方规定程序更严格了。”Laura需要做两次核酸检测,还要照X光片,然后进入长达6周的官方机构要求的“康复者通道”预审程序。

  考虑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国内入境管控以及国际中转航班规模的缩小,Laura已经不指望春节前回国与家人团聚了。

  “家里人也没催我,让我别着急,稳稳地按程序回家。”Laura说道。

  除了政策因素外,阻碍回家的还有舆论。

  比如,国内就业“设死”情况很难理解。Laura听一个海归康复者说,他回国找工作时,提到自己在英国得过新冠肺炎,当场被人力资源部取消了应聘资格。

  “我全好了,没什么后遗症,也不传染,不知道是否也会被拒之门外?”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以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康复者的冷漠、甚至歧视就曾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

  疫情期间,整个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回国之路充满艰辛,而其中新冠康复者则需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与2020年相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确诊病例数仍处于高位,但危害性已经显著下降。也就是说,疫情对中国出国留学市场的影响已经大幅度减弱。

  但非疫情因素,包括政策、舆论,对中国留学生而言仍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