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和“复阳”有何不同?对新冠疫苗开发有什么影响?
日前,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称,该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显不同,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二次感染”和“复阳”有何不同?“二次感染”的存在,对新冠疫苗开发会有什么影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教授、上海市免疫学会副理事长王颖。
【如果两次感染的病毒测序不同,属于二次感染】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表示,对比该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不同之处,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
“二次感染”和“复阳”有何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对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的结果,如果感染的病毒株基因序列跟第一次测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复阳的可能性大;如果两次感染的病毒测序不同,就可以认为属于二次感染。”王颖说。
王颖告诉记者,根据报道,该患者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位点不一样。如果这些突变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片段序列在诱导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那么它(们)所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是特异性t细胞就不同于第一次感染病毒后所诱导的免疫反应。从对该患者的报道来看,他在再次感染入院时并未检测到特异性的抗体,则表明该患者体内针对第一次感染后的新冠病毒抗体也不存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该患者会被再次感染。
【“二次感染并不是新冠病毒独有的”】
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到底可以持续多久?王颖说,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对其抗感染机制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特别是对这些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免疫记忆的持续时间,包括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t细胞在康复患者体内的持续时间有多长其实还不清楚。
目前,对于该患者在第一次感染康复后体内抗体水平如何还不甚清楚,因此该患者再次感染后入院时未检测到新冠病毒抗体的原因较为复杂,一种可能是在首次感染和康复后,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较低,这与其感染的病毒载量和个体的应答水平有关;另外一种可能,则是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不长。对于前一种可能,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而对于后一种可能,则需要病毒学家和免疫学家通过合作研究发现其中的原因。
“人体感染病毒后,除了产生中和抗体,还会激发t细胞产生免疫力。”王颖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时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但第二次感染时没有出现明显症状,这本身就说明,新冠病毒感染后诱导产生的免疫力还是可能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否是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尚需要对该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病毒“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并不是新冠病毒独有的,其他传染病也会发生二次感染。”王颖介绍,如结核病人康复以后,也有可能会被其他结核菌二次感染后得病。作为呼吸道传播的病原菌,二次感染发生的机率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如血液)的病原菌要大很多。因此,在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做好地区防控和自身防护还是非常必要的,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在目前来看还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还能有保护作用吗】
“二次感染”患者的出现,对新冠疫苗的开发会有什么影响吗?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还能有保护作用吗?王颖认为:“目前,因为这一个案的报道而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保护性持怀疑态度是不科学的。该案例属于个案,尚不清楚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民众不用过于紧张。”王颖也认为,由于新冠病毒的突变已经被多次报道,在疫苗的开发中还是要考虑到病毒突变的发生,尤其对于与免疫原性相关的关键位点突变后形成的新的蛋白质序列,需要在疫苗开发中进行统筹考虑。而一个新的疫苗从开发到应用,本身就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疫苗起保护作用的时效性最终还是需要科研数据来支撑。
王颖认为,该案例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有必要对康复病人的血清学抗体水平做一个长期跟踪随访,以了解新冠特异性抗体或是特异性t细胞维持的时间,从而使人们对于该病毒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希望得到新冠肺炎康复人群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如果康复人群体内抗体水平较低,那么这些人也应该成为新冠疫苗接种对象。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