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公益组织,还有多少人在误解水滴筹?
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刷到过水滴筹的求助链接,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借助水滴筹平台向亲朋好友和爱心人士发起求助,筹集到医疗费用,顺利渡过难关。
不过,尽管已经发展了六年之久,仍有不少人对平台的属性存在一定误解,将它与公益组织混为一谈。事实上,水滴筹是一个免费的大病筹款工具,其服务性质、起到的作用、承担的责任、管理方式都与公益组织有着根本不同。公益组织的模式是先向社会大众进行筹款,再根据项目情况来分配募集资金。水滴筹则是给大病患者提供筹款工具,让他们通过这一工具获得帮助。也就是说,水滴筹本身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个线上化的工具或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曾表示,由于大病求助行业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属性,因此外界对水滴筹始终抱有“公益”的刻板印象。而在新闻传播中,谁第一时间到达大众,谁就掌握主动权,它其实也说明人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让人们去正确的理解水滴是一家商业公司,打消了外界关于水滴公司是“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的误解,需要一个过程。
与公益慈善组织相比,大病筹款平台诞生仅仅数年,还算是新生事物。而它之所以发展迅速,与我国的大病医疗环境息息相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42种治疗负担较高的大病年度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3.4万元,其中,白血病和重大器官移植(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年度医疗费用超过25万元,经过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约为12.5万元,远远超过一般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而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支出总额达到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医保支付占比29.4%,商业保险占比3.4%,互助、医疗众筹和社会慈善机构占0.2%,其余67%为自付费用。
可以说,水滴筹等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的诞生和崛起,是当前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水滴筹已帮助近240万名大病患者筹集超过484亿元医疗资金,这个行业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起到的补充作用显而易见。
近几年,水滴筹在多次澄清谬误、做好服务的同时,也在从资金安全、行业自律等方面不断探索行业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
比如,水滴筹在平安银行开设了专管账户,将患者筹集到的资金与平台自有资金进行区隔,确保专款专用,打破了外界“资金池”的猜测。2021年的媒体开放日上,水滴筹公开了筹款资金专管账户审计情况和利息情况,并先后两次捐赠200万元利息款用于开展大病救助相关的公益项目。
2018年和2020年,水滴筹联合行业多家平台先后签署了两版《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并设立失信筹款人黑名单,进一步加强平台自律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以及促进大病救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撰稿:万里
编辑:陶冶
审核:刘鹏飞
总值班:丁香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