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驱寒,方法多多

  本刊记者:毛舒婷

  受访专家:邝秀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许洪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首届岭南中医名匠优秀医师)

  虚寒体质的人,阳气有所损耗,冬天就会感觉特别冷。驱寒保暖,闭居所、添衣物只是表面的被动防御手段,激发体内“小太阳”的能量,才是真正让身体从内而外暖洋洋的治本法则。

  冬病夏治,虚寒体质最相宜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利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在夏季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趁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药物对阳虚进行治疗。简单来说,就是在夏天储备阳气,以备冬天使用。这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体现。

  具体来说,即是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施以贴敷、艾灸、药浴等中医疗法,扶阳驱邪,预防冬病。其中,三伏贴,即民间所谓的天灸最为盛行。

  看到这,有人或许会急了,这都入冬了,错过了最佳时机,该如何是好?

  莫急。除了冬病夏治,中医食疗在驱寒暖身方面,亦有过人之处。

  温补食疗,吃出来的暖洋洋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食材均可入药,很多药物也可以做成美味佳肴。药物有凉热偏性,食材也不例外。《黄帝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虚体寒者,适用热性或温性的食材,如核桃、桂圆、胡椒、生姜、韭菜、羊肉、狗肉、鸽肉等驱寒补阳;食材不在于是否名贵,只要对证,即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以下推荐两个简单有效的食谱,不妨一试。

  ◆生姜当归羊肉汤

  食材:羊肉500克,当归9克,生姜15克,盐适量。

  做法:羊肉切大块,焯水洗净,生姜切片或拍扁,与当归和羊肉一共入砂煲,加水适量,煲至羊肉熟烂,出锅前加盐即可,吃料喝汤。若嫌油腻,可撇去汤表面的浮油。

  功效:本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能温中补虚,祛寒止痛,对于因血虚里寒所致的腹痛、胃痛、痛经等,有很好的疗效。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者,可以此作为冬日家常菜;重者不妨酌加生姜,以吃后不觉得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为宜。

  ◆胡椒猪肚煲鸡汤

  食材:猪肚1个,鸡1只,胡椒15粒,盐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猪肚洗净,焯水刮去白膜,切块;鸡去毛除内脏,将鸡翅和鸡腿分开,斩件,用淀粉抓匀;鸡架斩大件,冲去血水,先入砂煲,加猪肚和水大火煲1小时左右;胡椒拍碎,加入汤中,再将鸡翅和鸡腿放进砂煲,焯烫熟透即可调味出锅。

  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点大枣或枸杞,增加汤的甜味。

  功效:这是粤菜的典型菜品,胡椒散寒暖胃效果显著,搭配猪肚和鸡肉,更增健脾、温补之功。最适合中气不足、体寒胃痛,又不喜羊肉膻味者。

  艾灸,以“地阳”补体阳

  艾草,又叫“地阳”,《本草纲目》称其为纯阳之物,有温经、回阳、祛湿、散寒等功效。

  中医艾灸,借助火力,能更好地发挥艾叶温经散寒之功。但灸哪里?怎么灸?可都有讲究。人体经络纵横,穴位数百,重要穴位就像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艾灸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阳驱寒,特别推荐“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五大要穴。

  神阙穴,即肚脐部位,是我们降临人世之后,切断与母体连接的脐带而遗留的印迹,由于较为薄弱,寒邪极易由此入侵,是人体最需要保暖的地方。神阙穴亦常被称为“长寿大穴”。

   

  关元穴,俗称丹田,位于肚脐(神阙)正下方3寸,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气海穴,位于神阙穴和关元穴中间,是人体真元之气汇集之处。

   

  宋代针灸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3寸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故诨名“老母鸡穴”。

   

  大椎穴,位于颈部。低头,摸到脖子与背部连接处高起的骨头,往下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大椎穴是手足三阳阳热之气的汇聚之处,与督脉的阳气一同上行至头颈。

   

  常以艾灸上述五穴,能补中益气、滋肾培元、扶阳驱寒、强身健体。(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秋霞、锁卓琪对本文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编辑:杨昕)

  小知识:艾条粗细有讲究

  市面上售卖的艾条,形状有粗有细。粗的艾条火力大,被称为壮火,多用于“泄”,比如老寒腿、落枕等散寒止痛,用这种就比较合适;细的艾条火力较温和,被称为少火,主要用于“补”,适宜虚寒怕冷、脘腹冷痛者,将阳气慢慢补进去。隔姜灸可以增强疗效,可用于对付顽固性弊病。

  此外,艾灸时间也有讲究。壮火艾灸,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少火艾灸,时间可适当延至0.5~1小时,以不出现口干为宜。

  并且,艾灸最好不要在晚上做。白天阳气生发,借助大自然的阳气艾灸,补阳力度会更强;晚上阳气收伏,艾灸会令阳气重新活跃,不利于睡眠。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