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现职领导人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都是国产”

  12月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出席,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介绍,当前,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措施》,对风险区划定和管理、核酸检测、隔离方式、保障群众就医购药需求、老年人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社会正常运转、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等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要求。

  这十条措施,是为了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执行中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比如,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不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也不再查验,不再开展落地检。各地要按照要求,精准落实。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有关情况”。我们请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女士;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先生。

  记者:很多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于疫苗接种的安全性还是存在顾虑的。老年人普遍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老年人能否接种疫苗?哪些老年人是接种疫苗的禁忌人群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在这里,我可以确定地告诉大家,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安全,接种以后获益远远大于风险。中国疾控中心对我国已经开展接种的超过34亿剂次、超过13亿人的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我们常年接种的其他一些疫苗相当,而且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略低于年轻人。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累计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次的疫苗。从报道当中也可以看到,有3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官员带头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全球到目前为止,按照我们不完全统计,60岁以上老人接种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已超过10亿剂次,都非常安全。在这里,我可以再告诉大家,党和国家现职领导人都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而且接种的都是和普通老百姓接种的一样的国产新冠病毒疫苗。

  您刚才提到了,有的老年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有一些担心,在这个地方我也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些慢性病不是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只要这些慢性病控制得好,处于稳定期,都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当然,在我们下发的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方案里,也确定了4种不能或者暂缓接种的一些情况。第一种,老年人在既往接种疫苗有过严重的过敏反应时,比如出现过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等,这类情况是不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第二种,因为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这个阶段我们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控制住以后再接种。第三种,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比如说肿瘤患者处在化疗期间,或者高血压患者处于高血压危象当中,一些冠心病患者在心梗发作期,还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患者处于疾病的进展期,还有癫痫处于急性发作期,这类患者我们建议暂缓接种新冠疫苗,病情稳定后也可以接种。第四种,因为严重的疾病或者慢性疾病已经处于生命的终末期,我们不建议接种疫苗。所以,我再次强调,对于老年人来讲,只要满足条件,一定要加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记者:近三年来,我们在疫情防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当前病毒不断变异,本土疫情多点散发,个别地区病例激增,请问我们以往的经验有没有过时?以及它对于我们现在的防控工作有什么样的价值?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全国人民的共同理解支持参与下,面对新冠病毒这种未知、新发的传染病,我们不断地积累经验。近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效处置了百余起聚集性疫情,有效应对了五波全球疫情的冲击,感染率和死亡人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近三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和进一步的优化措施,以战略的稳定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近三年来,我们拥有了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医疗救治、病原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能力在持续提升,疫苗研发和接种取得了积极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近三年的抗疫实践,极大程度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命安全,极大程度创造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发展环境,极大程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都为今天的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

  近三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措施,每一次优化都是十分审慎的,是建立在此前防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论证;每一次优化都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聚焦病毒特性、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和国内外防控策略变化,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每一次优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更好地为老年人、婴幼儿等重点人群提供保障。

  记者:我们进一步优化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二十条措施出台不长时间以后,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再次作出了新的调整?和二十条措施相比,我们进一步优化的十条措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改变?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疫情防控近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效应对了疫情形势的不稳定性。

  随着大规模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给人群带来的整体健康风险趋于缓和,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此前公布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在科学评估第九版防控方案和国庆假期方案等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实施后,我们密切跟踪各地实施效果,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条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新制定的十条优化措施,对群众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优化。

  概括来说,十条措施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聚焦优化,主要是基于病毒特点和疫情形势,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实践经验,对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部分措施的进一步优化。另一类是强调精准,针对当前防控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第九版、二十条执行不到位、不准确等问题予以纠正,强调更加科学精准。各地要一揽子、一体化统筹推进实施,优化调整的措施按照新要求执行,未调整的措施按照原方案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落到位。

  总的来看,进一步优化措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将继续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走小步、不停步,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记者:我们看到,对比二十条,新的防控措施做了更进一步的优化。请问这种调整是主动的选择还是一种被动的“放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这次的优化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是主动的优化而不是被动的,是针对当前我国主要流行的病毒变异株特点、疫情流行特征,通过对疫情形势动态的研判,对现行防控措施的成效评价,特别是对二十条实施以后,地方的有益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等因素,综合考虑所作出的。

  优化后的防控措施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高效地利用防控资源,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坚持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是我国疫情防控的一条重要经验。目前,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我国疫情防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这次的优化,正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具体实践,是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的举措,通过加强全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免疫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的准备等,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为今后继续优化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最终战胜疫情提供条件和保障。

  记者:目前,对于新冠患者有哪些治疗手段?医疗机构治疗新冠患者的药品储备与保障情况如何?家庭出否需要储备药品?特别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建议储备哪些种类的药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您提的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也非常关心。我们知道,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传播也比较隐匿。但是,随着病毒的变异,绝大多数的感染者是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重症的比例是比较小的。这几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疗经验,对于疾病的治疗,我们针对病毒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应该说也积累了很好的治疗办法。

  刚才大家提到的药物问题,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首先的治疗就是对症治疗。我们知道有一部分患者会发热、咽痛、咳嗽,对于这些症状,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给一些退热药,还有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第二,抗病毒药物,这几年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方面也有很多的进展,对于普通型或者有进展为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尽早地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减少向重症的转化。但抗病毒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服用。第三,这几年我们有很好的中医中药,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药在病毒性感染治疗过程当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应该说现有一些很好的中医中药也可以作为我们治疗的非常好的选择。第四,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的救治与基础性疾病的治疗要同时兼顾,不能因为感染了新冠,就停止基础性疾病的用药,比如说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患者,日常的治疗是不能间断的。因此,在治疗新冠的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基础性疾病的持续治疗。

  相关的药物在新冠治疗过程当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已经要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这些对症治疗的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包括中药、西药等药物,包括抗原试剂,进行一定的准备。同时,通过分级分类的救治,有很多感染者会选择居家治疗的方式,所以我们要求基层的医疗机构,还有药品零售网点等也要做相应的准备,这样来保证药物的可及性。我们也会通过多种方式,让大家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药物,以及如何使用抗原试剂,来保证用药的安全。

  最后也要提示大家,没有必要去囤积和抢购药物。随着整个工作的部署,无论是在药品销售网点,还是在医疗机构,这些药物是充足的。

  记者:有一些患者一旦发热会选择在发热门诊治疗,他可以接受一些什么样的治疗?具体的接诊步骤是怎样的?此外,是否会对这些确诊的新冠患者进行闭环管理?怎么样才能发挥发热门诊的哨点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发热门诊这几年大家都非常熟知,患者发热到发热门诊进行初诊,来鉴别是否感染新冠还是其他的疾病。应该说,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医生要询问一些病史,特别是症状、病程,同时做一些医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检测,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判断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还是其他疾病。同时,因为我们要求发热门诊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所以对他的转诊,转到哪些科室、哪些地方进一步就诊,都有一系列的安排。同时,我们也要求患者到发热门诊去就诊过程中,也要规范戴好口罩,按照医院的工作流程进行看病就医。同时,在发热门诊也要避免与其他人的聚集和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发热门诊是鉴别发热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这几年我们对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首先,按照发热门诊的设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而且要保证全天候开放。第二,进一步扩充发热门诊区域,增加诊室数量,同时还要配齐医务力量,能够增强发热门诊服务能力。特别是秋冬季,不仅新冠患者有一定的发热比例,同时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所以发热症状的患者就医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因此要扩容发热门诊,保障我们的发热患者能够在发热门诊得到非常好的诊疗。第三,我们要求医疗机构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让老百姓知道就近的医疗机构哪家设有发热门诊,同时通过电话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发热门诊的开诊情况。第四,在发热门诊,通过鉴别一旦发现有阳性感染者,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进行下一步救治。

  记者:各地在落实进一步优化措施时,如何能够做到科学精准?针对地方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我们会采取哪些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持续优化政策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而执行好政策关键是科学精准。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要落实好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充实基层专业防控力量,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强居民健康管理和服务。对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要提升监测预警的灵敏度,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和高效,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

  二是要做好政策的平稳有序衔接。比如,要求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是我们要保证好有检测需求的人群;还比如,做好阳性感染者转为居家隔离的安全管理工作,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面的感染等。要做好医疗资源的准备和储备工作,把防控资源更多地投入到重点人群身上,摸清他们的健康状况,做好摸底建档,分级分类管理,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还要更有温度。

  三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环境,建设健康家园。进一步面向群众加强宣传倡导,加大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群众提升对疾病的认识,掌握个人防护和预防疾病的知识,了解什么情况下该就医、去哪里就医等。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回应群众的关切,引导广大公众将疫情防控中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好做法长期坚持下去。

  四是坚决避免层层加码。特别是,要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来划定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不能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对于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也不再开展落地检,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各部门各地方要成立工作专班,落实好这十条措施的要求,及时深入地了解落实情况。各地要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理解吃透政策要求,把优化措施落实到位。在执行中,要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接诉即办,切实为群众做好服务,保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

  记者:我们知道,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新冠如果说叠加上流感,就会带来很大的防控压力,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选择在此时对防控措施进行优化,有可能面临怎样的风险?我们是否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进入冬季,对流感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关注度一直是很高的。冬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增加防控的压力确实是存在的。优化新冠防控措施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降低疫情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重点保障重症和高危人群的救治,更好地统筹新冠防控和正常的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当前,需要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各地报告新冠感染后重症、死亡情况,以及医疗资源占用的情况,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

  一是疫苗、药物的研发,疫苗接种和药物的储备。在疫苗接种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了90%。近期,又针对促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储备,重点储备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中药以及儿童和老年人的治疗药物和常规药物。

  二是加强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保障其他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强化基层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防控能力和健康管理能力,发挥好“守门人”的作用。

  三是加强病毒变异、疾病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测。强化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的疫情防控,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尽量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四是凝聚社会共识。群众对优化防控措施普遍表示支持和欢迎;要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使公众对新冠认识更加理性,个人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风险仍然存在。我们的一切准备和努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把疫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记者:我们注意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重症和死亡率降低,各国陆续调整了防疫措施,比如取消国际旅行、人员聚集等限制。有的舆论就说,我们国家防疫策略的调整比其他国家要晚,请问这样的说法是否准确呢?另外我们也想请问一下,这次调整防疫措施是基于怎样一种考虑?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防控措施和策略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病毒的特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的状况、疫情的态势和走向、人群的抵抗力、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以及国内外的疫情情况等。防控策略与措施还受到防控的理念、防控优先目标的确立等因素影响。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放松防控措施的原因,主要是在早期的几波新冠疫情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获得了自然免疫力,为此一些国家付出了大量死亡等代价;其次,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老年人群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比例;再次,新变异株的致病力逐渐减弱,以及具有较好的医疗救治能力等。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完全的放开,而是防控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重点主要集中在防止医疗资源挤兑上,其策略和措施的调整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一步到位。

  我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病毒和疾病的变化,边防控、边调整、边加强能力建设,一直在研究防控策略调整的条件,持续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在寻找最佳的防控方案。治疗方案、防控方案等持续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就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的这个逻辑和思路。

  做好准备、提升应对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和基础病患者众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比如每千人口的医生数、床位数、ICU床位数等都不足,且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此外,疫苗接种的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高危人群的接种覆盖率还不够理想,药物和防控物资的储备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正是基于我国的国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积极加快药物研发、疫苗接种、能力培训、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明显提升了抗疫的能力和系统的韧性,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调整策略和措施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了基础。

  记者:我们注意到,对于老年人第一剂次加强免疫与全程接种的时间间隔从六个月调整为三个月以上,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对免疫效果是否有影响?其他人群的加强免疫接种间隔是否也会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大家都注意到了,在这次方案当中,我们将完成基础免疫后进行第一剂加强的时间从6个月调整到了3个月,这是经过我们充分评估研发单位的研究数据、专家充分论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程序,审定批准的,是科学的,是符合我们国家疫情防控需求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进一步说明。

  首先,全球目前所有国家在最初的第一加强接种的6个月基础上都进行了调整,这个调整的原因,有疫情的因素,也有疫苗供应等因素。目前全球所有第一剂次加强,大多数国家都调整为3-6个月。

  第二,基础免疫后3个月进行第一剂次加强和6个月进行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效果是有保障的,我们的研发单位对18岁以上的人群,包括老年人群,进行了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内进行第一剂次加强,产生的中和抗体没有3个月后高,但是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进行加强免疫,和完成基础免疫后6个月进行加强免疫,中和抗体水平基本相当。所以说,完成基础免疫后3个月和6个月的免疫保护效果是相当的。

  第三,也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研究显示,无论是在基础免疫后3个月进行加强,还是6个月进行加强,都是非常安全的。

  第四,这样的调整也是我们国家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疫情形势复杂,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大力推进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的疫苗接种。这样的调整,有利于我们在推进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加强接种覆盖方面,能够满足现在疫情防控的需要。

  记者:我们注意到,进一步优化措施要求,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但同时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仍然需要查验核酸。请问,对于没做核酸但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患者,他们的医疗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有紧急医疗需求的患者,无论有没有核酸结果,他们的医疗需求都必须也应该得到满足。

  第一,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所有医疗机构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患者进行拒诊,特别是没有核酸结果的这些紧急就医者,有很多是急危重症,容易造成治疗的延误,因此更要及时为这些患者提供紧急的医疗服务,我们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同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救治患者绝对不能以是否有核酸检测结果为前提条件。

  第二,对于急诊的就诊患者,如果没有核酸结果,我们都要求医疗机构在急诊区域内设立相对独立的缓冲区域,医务人员也做好个人防护。对于没有核酸结果的这部分急危重症患者,直接进入到缓冲区域内进行紧急救治,同时医院也可以完善抗原或核酸的检测,确保患者的紧急治疗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满足。

  另外,我们也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在急诊室还是在手术室、血液透析区域,包括病房、病区都要设立缓冲区域,与其他的诊疗区域相对隔开,做好准备,一旦发现有患者有一些基础性疾病,同时新冠病毒检测阳性,对这部分患者我们及时在缓冲区域内进行救治,这样既能保证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同时又能够极大地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确保更多人、更多患者的安全。

  应该讲,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既要保障新冠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更要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的医疗服务不受到影响,高效地统筹好新冠患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的救治工作。

  记者:请问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应该说,对病毒和疾病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疾病危害性的下降、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供给,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治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的一些条件,或者是关键要素。

  一是关于病毒的特性。当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在明显下降,传播力在增强,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的比例高,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与原始株及德尔塔株相比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目前的病毒更加“温和”了。

  二是疫苗的普及方面。目前,我国具有较高的接种疫苗覆盖率,但老年人群接种的覆盖率还不够理想。众多的研究显示,无论何种疫苗,都可以有效降重症、防死亡。所以,加强针的接种,对于防止重症和防止死亡的保护力度将会更好。

  三是关于有效的治疗药物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包括中药、西药,在西药上比如国产的小分子口服药物、抗体药物等等,具备了生产供给的能力。

  四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运行畅通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同机制。

  五是具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应急队伍,特别是基层的防控和治理体系,经过三年疫情防控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优化和能力的提升。

  六是卫生系统的防控、救治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例如,布局和建设了一批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加强了医务人员培训、加强了医疗救治物资的相关准备。

  七是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得以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5.4%,比2020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并且继续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

  这些都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条件和支持。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病毒的变异、重症和死亡的情况,要严防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些措施也在进一步加强。在当前,要继续做好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疫苗的接种,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二是要加强药物的研发、生产、储备,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三是要关注病毒的变异,持续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特别要关注病毒的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四是优化完善医疗救治的方案和资源的准备。比如说分级诊疗方案落地的相关政策、救治设备、物资、空间、人力资源的准备等。五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充实基层的专业防控和救治力量,加强居民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六是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保护,对医院、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重点机构的人员密集情况要加强管理。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的抵抗力较弱,要强化对这些人群的保护。七是加强宣传沟通,提升个人的健康意识。疫情防控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理解、配合,需要社会同心、同向、同行。

  记者: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提到了六种接种组合,请问他们对于预防新冠病毒的效果是否有差异?有没有优先推荐的组合?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大家都知道,疫情发生后,我国快速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得益于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我们在推进疫苗研发过程当中的一系列机制创新,目前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技术路线多、获批种类多、加强接种组合丰富。在这次方案当中,我们推出的六种组合,都是在专家充分论证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程序批准推出的。这六种组合都是安全有效的,只要我们接种了加强针,对重症、死亡的保护效果都非常显著,预期对感染也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具体到接种的实际当中,您刚才提到,有没有推荐选择什么样的组合。我刚才说了,这六种组合都是可以推荐的。具体到接种的实际过程当中,可能我们在不同的接种地方,在不同的接种点,由于疫苗的供应或者采购等原因,可能有部分疫苗不一定都可及,但是大家一定不要犹豫,因为只要你在这六种组合当中选择任一组合进行接种,那么你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能得到非常好的保护。

  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可能大家也非常关注,除了老年人以外,我们很大一部分人群,就是18-59岁的人群接种时间有很多超过6个月了,是不是也需要接种加强针?在这里也可以明确告诉大家,需要接种加强针,接种的间隔时间也可以调整到3个月。

  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开放入境防控措施,取消或者调整核酸检测和入境隔离的要求?第二个问题,为了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卫健委是否会决定推出接种疫苗指令,进入公共场所要求提供接种疫苗的证明或者类似的措施?为什么目前为止没有推出这种指令?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这个问题大家也都很关心,这次优化措施主要是针对国内各地的疫情防控,对于入境人员管理等外防输入的措施,我们也将依法依规、逐步推进、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完善。

  关于疫苗接种的有关情况,请郑忠伟先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我们关注到了,有的国家推出了疫苗接种令,这对提高这些国家疫苗接种率确确实实有帮助的。正如刚才贺胜局长、李斌主任介绍的一样,我们国家目前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包括3-17岁已经达到97.5%,18-59岁已经超过了95%,全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已经是非常高的了,在全世界也是属于比较高的水平。目前,我们为什么制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方案呢?就是我们高龄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相对偏低。但是,通过这次方案我们也看到,最近这一块工作也有了非常好的推进。

  另外,刚才您说到的是否要推出这个措施,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强制进行疫苗接种令的推出。我想这方面我们也必须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作出选择。

  记者:进一步优化措施提出要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请问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指的是什么?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如何?请给我们介绍一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大家都非常关注对于阳性感染者的分级分类管理工作。应该说,为了高效统筹医疗资源,全力做好新冠感染者的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要保障重症和重症风险比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时救治,因此我们按照健康监测、分类管理、上下联动、有效救治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新冠感染者的分级和分类的医疗工作,保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同步加强医疗资源的准备工作,为建立科学有序的就医安排提供支撑,更好地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对于分级分类救治,首先是对于轻症、无症状的感染者,可以居家进行自我照护。基础性疾病比较稳定的,也可以居家治疗。对于高龄、行动不便的这些感染者,我们也建议居家。我们要求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线上服务,同时医务人员特别是我们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不再转出进行集中救治。第二,对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仍然是由定点医院进行收治,来保证重症和有重症风险因素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们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同时加强定点医院的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救治的能力。第三,还有一些患者有基础性疾病或者其他疾病,到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就诊,同时在就诊过程当中发现他是新冠阳性感染者。对于这些患者,有的基础性疾病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要求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做好准备,因为这类患者的疾病要按照专科疾病进行救治,才能最大化地让患者的健康受益。所以,我们要求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都要优化诊疗流程,同时设立缓冲区域,以保证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高他们救治的效果。

  为了保证这些医疗救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我们要求各地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对健康风险比较高的特殊人群进行摸底排查和健康监测,同时完善基层首诊和有序转诊的机制。为了统筹做好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工作和群众日常看病就医的医疗服务保障,我们进一步加大医疗资源的建设和准备力度,加强发热门诊,以及定点医院和综合医院救治床位,特别是重症救治床位的准备。同时配足配齐医疗力量和救治设备和药物,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救治能力和效果。同时进一步细化相关管理措施,完善服务流程,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保证我们的医疗救治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来源:中国网直播实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