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逼近乡村,怎么办?
这几天病毒传播很快,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阳”了,像我这种一直阴着的人,在北京都显得有点不合群了。网上有好多段子,大意都是说全国那么多地方有疫情,就北京人嚷嚷得凶。不得不说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北京,确实更加容易受到关注,但这也就反过来提醒我们,那些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其实更值得我们担心。
广大乡村地区,老弱病残相对更多,但医疗资源却又相对更少。尤其是马上就要到来的元旦、春节,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将使乡村与病毒之间仅有的物理间隔加速消失。如今一场遭遇战即将在“无声的地方”打响,我们该做点什么?
就在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针对2023年元旦、春节外出人员返乡期间疫情防控等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在这份方案里,人们关心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回应。我仔细阅读了一遍,梳理了一些要点。
从外地回家过年的人,该怎么办?
方案要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掌握返乡人员信息,提示做好健康监测,在返乡初期规范佩戴口罩,减少与家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基础性疾病者的接触,并告知居住地医疗卫生机构联系方式。
返乡人员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相关症状时,可联系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对其提供必要的抗原检测、用药指导等服务。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治疗,提示其不外出。村委会要为返乡人员及时获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盒提供便利。对症状明显,以及出现多日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情况的,及时协助就诊、转诊。
渴望见到亲人,但又年老体弱的老人该怎么办?
基层政府要摸清村组内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孕产妇、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人员健康情况。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建立乡村重点人群健康状况信息库。其实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已于12月1日下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摸底调查,而且还要对他们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摸底。农村地区的这部分人,同样一个都不能少。
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疫苗接种。方案要求加快提升农村地区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和其他年龄段人口接种率。承担接种任务的卫生机构要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或安排流动接种车下乡进村等措施,最大程度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接种提供便利。
基层医疗系统,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
大量外出人员返乡,加上当地原有人群感染,势必打破本地医疗服务供需平衡。国家正通过多个渠道,力求在短时间内给基层医疗系统“赋能”。首先就是增加医护人员数量,通过上级医院派驻医师、招募近5年内退休医务人员及增加临聘人员等方式,快速扩充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队伍。逐级建立医疗卫生人员梯队,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发生短缺时,梯队人员立即通过驻点、巡回医疗等方式填补空缺,确保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档。
抗疫不只是医护人员的事,基层党政组织要辅助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在疫情防控中要协同做好政策宣传、健康教育、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健康调查、感染者居家治疗管理、购药送药和服务保障等工作。乡镇和村要动员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协助患者进行就医转诊,保障交通需求。
药品和医药器械的供应,也尤为重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按服务人口的15-20%人份动态储备相关药品,并向农村重症高风险人员和重点人群发放试剂盒和药品套餐包。药品供应企业要保证物流配送,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清单药品不断供。各地要加强乡镇卫生院氧疗设备、便携式肺功能仪和村卫生室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红外线体温计或额温枪等设备的配置。
乡村是我们的故乡,是发展较为薄弱的地方,有着很多需要保护的人,也是人们情感上最柔软的所在。乡村地区的“战疫”,尤其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当农村地区较为平稳地渡过了冲击,最无力的那些人也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我们才有勇气拥抱新的生活。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