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2020年3月,四川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秦立祥(左)与队友向着自己曾管理的病区单元挥手作别。记者 杨树 摄(资料图片)

  

  2020年2月3日,遂宁射洪市涪西镇的10余名党员干部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全面助力疫情防控精准到户。刘昌松 摄(资料图片)

  抗疫精神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深刻阐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9月21日,中秋佳节。成都公卫中心重症一病区的毛毅医生终于能与家人团聚过节了,自去年9月进入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特殊病区后,他已有近一年没有回家了,“这是责任使然,能保护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值了!”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四川,人口众多,流动性强,防疫难度大。在这场与病毒进行的殊死搏斗中,全川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疫情暴发那一刻起,四川科学谋划,群策群力,防疫、复工两手抓,赢得防疫主动和阶段性胜利。在疫情最为紧迫的时候,白衣战士逆行冲向一线与新冠病毒零距离交锋。在防疫常态化中,各行各业坚守本职,不论寒冬酷暑,在社区、医院、交通关口等地严防严控,筑起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堤。

  生命至上——

  “我愿为你挡在疫情前面”

  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中午12点过,省卫生健康委门口,来自省内多家医疗机构的135名医务人员已经完成集结。作为四川首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他们从这里出发,逆行奔赴与新冠病毒作战的最前沿——武汉。

  他们中,有的刚刚结婚,有的孩子才几个月,有的父母正身患重病。身为医务人员,他们最清楚传染病的威胁,但他们都义无反顾。

  在得知要派人去武汉一线时,各家医院都收到了众多员工的“请战书”,在医院科室的微信群里,满屏都是要求去一线的短信。

  “疫情来时,我愿为你挡在疫情前面。”这是广大医务人员最真切的心声。

  作为首批医疗队副队长,省人民医院的黄晓波,在武汉为一名重症患者做手术时,面罩突然脱落,但他仍然坚持做完手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康焰,在那段时间成为最为忙碌的人,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从湖北到黑龙江、从新疆到山东,被誉为“重症八仙”之一的他,每到一处都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

  省第四人民医院的佘沙,曾在汶川亲历特大地震,深深为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而感动。疫情发生后,她数次向医院提出申请,只因“我是汶川人啊”。最终,她如愿去到武汉一线。

  在武汉抗疫保卫战中,我省先后派出9批医疗队、3批疾控队及3名国家单独抽调的专家共1463名医务工作者,治疗新冠肺炎患者2163名。

  哪里有新冠病毒,哪里就是战场。当甘孜州道孚县出现疫情时,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章晓红立即带领医疗队,顶着严寒,克服高原反应,一呆就是53天,取得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新冠病人零死亡的战绩。

  四川接收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成都公卫中心,从去年初接收首位新冠肺炎患者开始,隔离病房的灯从未熄过。一年多来,医院的医务人员分批轮换进入病区。谁都知道,进入隔离病房,就意味着不能回家,白天在医院,晚上在隔离酒店,哪怕家近在咫尺。但进入病区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提前退出,“这场新冠防疫战还未结束,我们必须坚持。”毛毅说。

  在与新冠肺炎争夺生命的多支医疗队伍中,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前往境外援助的医疗队。在意大利,四川医疗队与当地同行分享着中国的抗疫经验;在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医疗队的防疫经验和现场防疫指导,给当地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众志成城——

  全川人民拧成了一股绳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在疫情暴发之后,网格化管理成为阻断传播的重要手段。一声令下,全民总动员,从医院到社区,从车站到商场,一张张安全网撒开,为了打赢这场防疫战,人人都是参与者。

  进入公共场所戴口罩、测体温、扫健康码,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社区、街道的基层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对返乡来川人员上门检测询问;高速路口的工作人员对每辆车进行检测,有的每天就达上万辆;娱乐场所自觉关门,哪怕私人经营的茶馆、餐厅也是如此。“只要能战胜疫情,这点损失不算啥。”经营茶馆的刘练说。与此同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疫苗研发、5G医学运用等科研项目夜以继日。

  全川人民拧成了一股绳。2月,四川成为全国最早复工复产的省份之一。

  但此后新冠病毒仍在海外肆虐,作为全国最为忙碌的机场之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从未间断,这也给病毒的流入增加隐患。外防输入,成为重中之重。

  成都市承担接机任务的18个区市县分别成立专班,轮流负责不同国际航班入境人员的检测、隔离,坚决执行“14+7+7”的防疫措施。成都双流区疾控中心的郭毅就是该区的专班成员之一。每一次接机,他们都会对每位入境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流行病调查,然后安排专车送往指定隔离酒店。在酒店,他们除了对所有人员进行多次核酸检测外,还会进行防疫措施宣传,为大家解决困难。

  正是这一道道严密关口,一次次细心工作,把疫情的扩散几率降到最低。

  然而,狡猾的新冠病毒在境外变异后卷土重来。今年7月,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病毒现身蓉城,哨声再度响起。如何才能把这一次疫情控制住?四川应急措施密集出台,科学防控紧锣密鼓。

  省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祝小平又回到了去年的临战状态。“像成都这样的超大城市,既不能无限扩大检测人群,又不能放过潜在的感染者,科学的布局最为关键。”祝小平说。

  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周边区、其它区——四圈层防控措施严格实行。在封闭区内的两个小区,仅用时一天两夜就完成了39万人的核酸检测。哪怕排着长队,小区居民没有“杂音”;哪怕连夜工作,核酸检测人员没有抱怨。

  面对新的疫情,流调、消毒、排查、科普、检测……防控工作紧张有序,普通市民全力配合,一场全民参与的“德尔塔阻击战”打响。

  22天,全球猖獗的德尔塔病毒在四川零扩散。

  推进接种——

  为人民群众构筑防疫健康网

  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数百年博弈过程中,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防范手段。

  9月19日,中秋假期第一天,在成都市金堂县金履街,数百名身着“淮口初中”校服的学生有序来到新冠疫苗临时集中接种点(淮口点)排队。“我们学校一共1700余名学生,今天打第二剂次的学生大概300人,到中秋节后,符合接种条件的学生将全部打完第二剂次。”淮口镇初级中学校长林俊说。

  作为全国第二梯次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省份,今年5月,四川全面启动了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

  为全力推进这项利国利民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举措,四川采取省委机动巡视压责任、省指挥部专项督查抓落实、省卫生健康委分片包干作指导的督导措施;党政负总责、基层组织人、卫健打好苗、部门保运转的四项机制;每个大规模接种点有一名县级领导现场统筹、一支社区队伍组织协调、一支接种队伍规范打苗、一支医疗队伍专业保障、一支公安队伍维持秩序的五支队伍做保障。各个接种点还设立主检检师严格接种禁忌核查并提供咨询意见,安排了片区专家巡回指导,万一接种者在现场出现身体不适,有驻点医生可快速处置。

  为加大宣传力度,四川邀请健康四川宣传大使、巴蜀笑星及网红达人等制作了一批喜闻乐见的宣传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同时探索四川元素与疫苗接种融合展示,将四川旅游名片和个人疫苗接种信息与天府健康码进行融合,不断提高群众接种积极性。

  为保证疫苗到位,提升配送效率,省卫健优化路线图,落实专人盯,跑好接力赛,配送“串联”变“并联”。从疫苗分配开始,精准测算入川、到市、到县、到接种点的时间节点,做到配送路程用时最短;山高路远的凉山州17个县市全部提前到州疾控中心待命,做到“苗到车发”,危险路段、管制路段和夜间行车,全部由警车护送。企业配送疫苗到边远地区,从过去最长十多天,到现在压缩到两三天。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有需必达。

  5月22日这一天,四川的接种量达到了210万剂次,在全国首次单日突破了200万剂。现在,疫苗接种仍在全川各地有序进行,为人民群众构筑的防疫健康网越来越牢。

  疫情还未结束,防疫仍在继续,而事实已经证明,全国人民共同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终将战胜新冠肺炎病毒。(记者 石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