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证实四名新冠患者出院复阳,疫情恢复期的我们该怎么办?

  近日,医学顶级学术期刊JAMA发表了一篇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主任徐海波教授团队与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推想科技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证实四名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5-13天后再次进行PCR核酸测试时,均呈阳性。此后的3-5天,研究团队又对这四名患者进行重复的PCR核酸测试,并且选用不同厂商的试剂盒进行多次测试,结果均为阳性。

  本研究中,这四名被追踪的患者均为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在出院后仍进行严格的居家隔离,在他们出院后,并未发生再次传染。

  

  截至2月28日,湖北省每天都会新增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超2000人。目前,湖北已经累计治愈患者超过23000人,全国累计治愈超过32000人。如果再加上全国仍现存的4万多确诊病例,总数已逾7万人。这些数量庞大的治愈人群中,有多少人会出现JAMA论文中出院后又转阳性的情况?他们会不会具有传染性?这是每个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实上,各地也有相关报道:比如山东一个病例,2月1日出院,在10天后复查再次出现PCR核酸阳性。四川一个病例2月10日出院,9天后复查PCR核酸亦呈阳性。2月27日,钟南山院士也指出,这些出院后复阳的患者,最关键的问题是会不会传染给别人,是需要观察的。

  经过举国上下一个多月的鏖战,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明显遏制。每日新增病例骤减,多地新增病例归零,治愈病例节节攀升,但这些治愈病例是真的彻底失去了传染性吗?如何去管理和跟踪这些越来越庞大的治愈病例人群,以防止再次感染和病毒传播的疫情再次爆发?

  后疫情时代,不容忽视。

  随访管理措施或需重新评估,基层将成主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建委2月1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下文简称《诊疗方案第六版》),相比第五版,新增“出院后注意事项”:出院患者信息要同步到辖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议居家隔离14天,于出院后2周、4周随访复诊。JAMA论文中指出新冠患者出院标准和出院后管理(指第五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和最新的诊疗指南完全吻合。

  

  可以预见,随着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日益增多,基层医疗机构对新冠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压力将越来越大,也对基层医院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它们需要能够在资源和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及时、准确监测随访患者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响应,甚至可能要应对突发情况。

  我们知道,这次疫情带火了“云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实际上互联网和云技术跨越物理距离的特点,可以在疫情监测与防控上发挥更大价值。比如,利用云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及时的随访患者信息采集上传、档案管理和智能监测预警。毕竟,这些出院后又显示PCR核酸阳性的患者,对于疫情的扩散防范存在一定的风险。现在,云、人工智能这些科技力量将再次扮演重要的角色。

  CT+AI依然是最理想的筛查和防控手段

  论文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主任徐海波教授就曾指出,CT是大型、恒定的医疗设备,它更加快、准,而且操作简单,不会受到过多的人为环节操作影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病毒核酸的测定,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在人工采样时的采集量,测定核酸时使用的试剂盒的检测敏感性等等。

  其实,两种检测方法并非对立。核酸检测作为新冠肺炎确诊的金标准作用不可替代,但在早期筛查的过程中,CT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也是核酸检测不能比拟的。徐海波主任透露,目前在武汉的临床实践中,对CT显示新冠肺炎阳性但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也会进行隔离治疗。正是因为CT可以快速、稳定给出结果,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将核酸结果作为隔离标准,结果慢不说,还有可能测几次阴性后才出现阳性,非常容易造成疫情扩散。

  在《诊疗方案第六版》中对于重型患者的判定中,已经引入影像学的定量进展作为考量。而正是AI的出现,让CT影像的定量分析变得更加简单和快速。徐海波主任认为,《诊疗方案第六版》出院标准中“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的描述仍然比较模糊。如果能够改为更加准确的定量描述,或许能提升出院标准,减少出院后又转阳性的患者数量。

  在此次疫情狙击战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人工智能(AI)。以推想科技在疫情爆发之初就率先推出的InferRead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为例,这一AI产品不仅可以辅助医生快速识别CT影像上的肺炎病灶,还可以对病灶的体积、密度等各类数据进行定量的智能分析,帮助医生对病情进展及疗效进行分析判断。

  在大量新冠患者治愈出院但又需要密切监控的当下,CT作为一项简单快速的检查手段,依然有重要的作用。再辅以AI技术的智能监测预警和智能数据分析,以及云端的数据共享和实时互联,CT+AI+云将成为后疫情时代进行新冠肺炎患者随访、跟踪、管理和监测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