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安慰,以及无症状比例的问题
最近有些朋友,已经做好了十分充足的个人防护了,结果还是感染上了,不由感觉有些气馁。
关于这件事情,我先来给大家做一个心理按摩。
先做一个合理安慰,同时跟大家分析一下在疫情上过度安慰的危害,包括无症状比例的问题。
(1)合理安慰
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最大的难点在于,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做好就行,而是需要整个家庭做好,是需要全社会做好。
比如,有的家庭小孩正在上初高中,学校没放假,那小孩上学的时候,有太多可以感染的空间。
而只要小孩感染了,回到家里,基本就是全家感染的节奏。
这个确实防不胜防。
但我还是得跟大家强调一下,做好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不单单是保护我们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人,是在履行我们最基本社会责任。
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戴口罩可以大幅度降低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给他人的机会。
如下图所示,如果新冠病毒携带者没有戴口罩,而正常人戴口罩,那么仍然有30%的传染率。
而新冠病毒携带者如果戴口罩,而正常人没有戴口罩,那么传染率仍会大幅降低到5%。
如果两个人都戴口罩,那么传染率只有1.5%。
所以,强制所有人在公共室外场合、公共室内场合要戴口罩,可以大幅度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
这也是我不太理解,我们为何到现在还没有出台整体的强制口罩令,现在只是一些地方有强制要求戴口罩。
这明明是性价比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防疫手段。
海外躺平的国家和地区,在面临第一波疫情的时候,普遍也都是有强制要求戴口罩。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觉得既然早晚都会感染,那么做好个人防护就没有意义。
我还是一个月前就一直强调的,“尽量晚感染、少感染”。
前天专家也说了,晚感染可以降低重症的概率,这个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国外有一些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症状是否严重,跟社会环境的整体“载毒量”有关。
如果一个人平时密集、频繁的接触到大量的新冠病毒,那么症状变得更严重的概率就会更高。
反之,如果社会整体的“载毒量”变低,那么无症状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在疫情高峰期感染,那么出现让人更难受的症状概率更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更应该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晚感染、少感染”,尽量避开第一波疫情高峰期。
而且,等疫情高峰期过后,在疫情低谷期,因为周围大部分人已经建立起第一道免疫屏障,那么你在疫情低谷期感染的概率就会降低。
虽然从日本今年3波疫情来看,这个免疫屏障的有效期不是专家说的一年,而是只有3个月左右。
但至少也意味着,只要熬过疫情高峰期,我们至少可以有3个月的喘息之机,而不是得一整年每天都如此高强度个人防护。
而且我们做好个人防护,聚沙成塔,就可以降低全社会放开的代价。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反正早晚都会感染,索性摆烂,都不做个人防护了,那么就会放大全社会放开的代价,对我们自己、对家人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我是一直呼吁大家还是要积极做好个人防护。
有人说我在散播焦虑,但实际上我只是本着自己良心,去给大家提前预警,做一些预期管理。
虽然这段时间有一些人不停辱骂我,对这些动辄人身攻击的喷子,我一向都是拉黑无视。
因为我知道,我确实帮助了很多人,相比少数喷子,有更多人支持我。
有很多人看了我的文章,提前买好了药、口罩,在阳了之后,也可以不慌张不焦虑去应对。
因为我在上个月已经做了很多提醒。
包括在12月4日,我还专门写了篇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的文章,其中也提到让大家提前备好常用药,
当时药和口罩,都还比较容易买到,不像现在这样难买。
此外,我也跟大家科普什么是轻症,让大家如果出现发高烧、剧烈咳嗽、嗓子如同刀割的时候,不要恐慌,99%的人都是可以靠自身免疫力自愈,不需要去医院。
我即没有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也没有过度渲染奥密克戎危害。
只是在实事求是的做一些预期管理,告诉大家未来可能面临的一些风险,让大家早做准备,避免慌乱和焦虑。
(2)过度安慰
上个月,在我们舆论还在大量宣传所谓90%无症状感染者的时候,我就提醒大家,实际的无症状比例,可能并没有那么高。
结果,我有一篇文章,就因为提醒实际的无症状比例可能没有那么高,还被第三方辟谣平台扣上了“谣言”的帽子。
但现在随着感染人数激增,大家明显发现,发烧的比例是相当高的。
就像我之前说的,规定是一回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要我们都能把每个文件都执行到位,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乱象了。
某些辟谣平台,只看文件内容就到处辟谣,却无视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这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式的辟谣,反而会放大我们正在付出的代价。
比如,之前很多人轻信了90%无症状比例的说法,觉得感染了也没啥大不了,所以既不做个人防护,也不提前买药。结果真感染了,发现自己发烧40度,嗓子如同刀割,就以为自己是重症,而且身边也没有药,就更加恐慌去医院寻求治疗,加剧我们医疗资源挤兑。
造成这种现象,跟之前舆论宣传90%无症状,还有这类纸上谈兵式的辟谣,我认为是有关系的。
今天关于“为什么身边没有无症状感染者”还上了热搜。
虽然一种解释是说,现在因为已经不大量检测核酸,所以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实际并不知道已经感染。
这个解释,逻辑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但很多网友就现身说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比如很多人是一家子感染后,全家人都发烧,这个显然不符合90%无症状比例。
也有网友说,他们公司40多个人办公区,只有一个不发烧,其他39人全部有症状。
也有人说,“公司同事感染了80%,个个都发烧,就算剩下没报发烧的同事都是无症状,这个比例也不对。”
所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也不认为自己有在“传谣”,因为无症状比例的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
我那篇文章99%的内容是分析其他事情,只有两句话顺带提醒一下无症状比例的问题,结果整篇文章都被盖上“谣言”标签。
而且我那篇文章也没有说文件规定是如何定义,我只是说一下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而已。
我问心无愧,事实已经还我清白。
之前还没有大范围传播的时候,舆论说啥就是啥,现在大家有亲身经历了,自然知道实际情况如何。
至于所谓南北毒株差异,也有病毒学家科普了,BF.7和BA.5.2的毒性并没有太大差异。
此外,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回答,里面提到了一种情况,下图是这个人的说法,真实性我就没办法考证了,大家自己思考。
这个说法某种程度可以解释之前部分地方的无症状比例为什么这么高,但真实性有待考证。
某些辟谣平台揪着文件规定,那我也贴一下文件规定的全貌。
在第九版诊疗方案里提到,临床分型的“轻型”,辨别标准是“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这已经说明,一个新冠感染者,要确认是否轻型,是需要做CT,看影像学确认没有肺炎,才会被归于确诊病例。
第九版防控方案里的附件3,有明确规定,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这里对无症状感染者有3个辨别标准:
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无相关临床表现。(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完全没有症状)
“且”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这3个都是“且”的关系,要同时满足3个,才是无症状感染者。
那么我就有一个问题,各地方的CT检测量水平并不一致,有的地方的CT检测量比较有限,一旦出现感染者激增的时候,会很容易CT检测不过来。
那么已经有症状的人,但还没有进行CT检测,是被统计入轻症,还是无症状?
这个问题,大家自己想,我只是提出疑问,省得又被扣上“谣言”的帽子。
此外,对于这种南北差异,我还看到一种说法认为:
现在南方很多城市,实际因发烧请假的人也不少。
南方很多人是“悄悄的发烧”,不去声张,也不说自己阳了,不管症状多严重都当重感冒了,所以才显得网络舆论上,南方发烧比例低的错觉。
而北方,特别是北京,是名人集中的地方,很多名人阳了之后,都得公之于众,讲述一下自己症状情况。
所以,才显得网络舆论上,北方发烧比例大。
但病毒是不会搞区分对待。
虽然有天气、气温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不至于出现如此巨大的数据悬殊。
最近也开始有一些媒体注意到之前过度宣传“90%无症状”的舆论危害,开始做一些提醒。
比如这个报道里提到,有一些人因为轻信了“90%无症状”的说法,结果一发现自己发高烧超过39度,整个人难受得不行,就会很担心自己重症了,立即跑去医院就就诊,加重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而我在上个月,就跟大家科普过,所谓的轻症,只是指没有肺炎,但可能发高烧40度,嗓子如同刀割,人会极其难受。
但不管“轻症”有多难受,99%的人都是可以靠自身免疫力扛过去自愈,只是这个自愈过程会很难受。
所以,如果不能对轻症有提前足够了解,那么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更容易恐慌。
反之,如果能了解到实际无症状比例没那么高,轻症也是可能让人极其难受,那么我们就会提前备好药,即使遇到轻症,人很难受,也能不那么恐慌。
包括我之前也建议大家买个血氧仪,也就100块钱,如果轻症居家隔离,要时刻监测自己的血氧情况,一旦低于95,就要考虑去医院治疗。
如果血氧低于93,就一定得去医院治疗,到时候你说自己血氧已经低于93,那么医院也更有可能收治。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无症状实际比例、轻症实际情况,都有充分足够了解,现在全社会也不至于这么慌乱,至少可以稍微减轻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所以,不尊重事实,去过度安慰,反而可能在危险来临时,加剧人们的恐慌,因为现实跟预期落差过大。
只有实事求是的去做好预期管理,告诉大家可能面临的实际局面,才反而减轻人们的恐慌。
我们做预期管理,并不是要去过度渲染危害,不是要去“吓”人。
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所以,我一直不认为,我这样实事求是去跟大家做预期管理,是在散播焦虑,反而是为了让大家遇到事情,不恐慌不焦虑。
如果坚持实事求是有错,那我也只能继续错下去。
我人微言轻,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环境。
我能做的,只能是给我的读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帮大家做好个人预期管理。
我之所以冒着被吞风险去写这些文章,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
要让大家提前知道,我们实际可能要面临的风险,这样不管未来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有一些提前准备预案。
如果事情比我们预期要好,风险没有发生,那自然皆大欢喜,也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但如果确实出现这些风险,那么在事到临头的时候,我们也不至于慌乱,才可以应对自如。
我是星话大白,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