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复阳”,是重复感染还是另有原因?

  时下,我国已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但疫情造成的人道主义代价还在继续攀升。迄今已有190多个国家发现确诊病例,截至北京时间8月17日上午9时,全球已有超过2159万人感染,已确认因该病毒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7.3万人。

  除了对疫情的防控,COVID-19患者痊愈后会不会复发或重复感染是很多人持续关心的问题。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13日消息,上海市中山医院发现一例吉林来沪就医的新冠肺炎复阳病例。经调查,该病例曾于今年4月在中国国内被诊断感染新冠,经隔离治疗后出院,于8月10日上午再度被检测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诊断为无症状的复阳病例。

  而这并非孤例,在北京、湖北荆州等多地也出现多例早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复阳”事件。这一系列新闻挑动了人群敏感的神经,而疫情的走向也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复阳”?新冠会否重复感染?

  新冠会否重复感染?

  在现代医学上,感染者再感染新毒株时,若新毒株取代旧毒株,则为重复感染;若新旧重组形成新的亚型,则是超感染。

  早在三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就应用恒河猴模型证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很可能不会发生重复感染,COVID-19也不会复发。其研究结果发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组使用新冠病毒感染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进行相同的病毒攻击,以确定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该研究给予4只恒河猴攻毒10e6 TCID50/1ml的SARS-CoV-2病毒。在病毒感染后,恒河猴体重减轻,鼻、咽、肺和肠均可检出复制病毒。在病毒感染后7天,恒河猴出现间质性肺炎。

  在恒河猴症状恢复、抗体转阳后,研究人员给予其中两只康复的恒河猴重新攻毒相同剂量的病毒。但是在之后14天并没有发现重新攻毒的恒河猴出现任何重复感染表现。其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持续阴性,在各器官组织中,也无法检测出复制病毒。通过病毒学、影像学和病理学指标,研究发现2只重新大剂量攻毒的恒河猴没有发生SARS-CoV-2重复感染。这也意味着,初发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足以对抗大量病毒的重复感染。

  在五月,一份发表在JAMA上的评述也表达了类似的结论。文章认为,在五月以前,依旧没有任何证据证明SARS-CoV-2可能发生重复感染,而研究结果依然指向,在患者康复后,会形成对SARS-CoV-2的免疫力,从而避免重复感染的发生。

  8月16日,medRxiv一篇来自华盛顿大学对于一艘渔船的爆发感染的报道,首次突破了保护性免疫仅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研究局限,探究了SARS-CoV-2与人类保护性免疫的相关性。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渔船120名船员出发之前和回到港口之后都对他们进行了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进行了检测,之后还对船员进行了中位32.5天的随访。研究发现,在船员出海之前,仅有三个船员血清抗体呈阳性,在后续测定中他们依旧具有中和和加标反应性抗体。

  而在渔船返回后,104个船员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85.2%,而RT-PCR显示Ct<35。研究应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了感染的序列,发现39个病毒基因组均来自于同一来源,这也意味着,这个渔船发生了聚集爆发。

  但是,三名有中和血清的船员均未发生感染,病毒核酸在检测中始终呈现阴性,且未在病毒爆发期间经历任何症状。

  因此,来自先前感染的中和抗体的存在与防止再感染密切相关,具有中和抗体滴度的人员可以预防在密集接触环境中的高感染风险的爆发感染(85.2%)。

  T细胞的预存免疫

  事实上,T细胞免疫对预防SARS-CoV-2重复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在淋巴结和脾脏,存在数量级的T细胞和B细胞,而真正能够识别病毒的极少数T细胞或B细胞被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或B细胞。在感染SARS-CoV-2以后,为了应病毒入侵,特异性T、B细胞在被激活时,会进行庞大的数量扩增,而扩增出来的T、B细胞则被称为效应性T细胞和效应B细胞。

  当效应性T细胞和效应B细胞完成任务将病毒清除后,95%以上的效应性T细胞、B细胞会迅速死去,只有不到5%的细胞将记忆性T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以预防病毒的重复感染。

  前不久,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Universit tsmedizin)和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MPIMG)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健康个体拥有能够识别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免疫细胞。其原因可能在先前感染“普通感冒”冠状病毒中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从Charité接受治疗的18名COVID-19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免疫细胞,并确认SARS-CoV-2的PCR阳性。他们还从68名从未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的健康个体的血液中分离出免疫细胞。

  然后,研究人员使用SARS-CoV-2'刺突蛋白的小的合成片段刺激这些免疫细胞,SARS-CoV-2'刺突蛋白是冠状病毒外表面上的特征性冠状突起,能够使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研究人员随后测试了T辅助细胞是否会通过与这些蛋白质片段接触而被激活,他们发现18例COVID-19患者中有15例(85%)就是这种情况。

  该团队还发现记忆T辅助细胞能够识别健康个体血液中SARS-CoV-2的片段。在测试的68位健康个体中,共有24位(35%)被发现。即三分之一没有接触过SARS-CoV-2的人仍然有能够识别病毒的T辅助细胞。这项研究提示了普通感冒冠状病毒感染后具有对SARS-CoV-2的预存免疫。

  此外,8月1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Cell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报道了未感染个体、感染者家属、急性期感染者和恢复期感染者的SARS-CoV-2特异性T细胞应答。

  研究指出,急性感染期的T细胞呈现出高活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现相关性。而康复期患者的SARS-CoV-2特异性T细胞具有多功能性并表现出了记忆干细胞特性。这项研究再次指出,SARS-CoV-2可以诱导高效的SARS-CoV-2特异性T细胞应答,也可以唤起针对冠状病毒的预存T细胞免疫。

  基于上述,从宏观的SARS-CoV-2与人类保护性免疫的相关性或微观免疫细胞来看,并没有证据证明SARS-CoV-2可能发生重复感染,并且“复阳”的出现并不能排除“假阴性”的可能。研究认为,若检测采用的是鼻咽拭子取样,而检测当时鼻腔病毒含量少,结果就可能是阴性。

  疫情还未过去

  尽管目前并无证据支持重复感染,但我们却不得不警惕新病毒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带来的超感染。

  今年4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发布在预印本网站medRxiv(未经同行评审)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SARS-CoV-2已经获得了能够实质性改变其致病性功能的突变,并且不同变异毒株病毒载量方面的差异可达270倍。

  研究人员采集了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4日期间被收治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的11位COVID-19患者的病毒样本。为了探究这11个病毒分离株的突变谱,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超深度测序,并将所得结果与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中的1111个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分离株上共存在33个突变,其中有19个是首次发现的全新突变。

  此外,近期又有多国通报发现新冠病毒发生了变异。印度报业托拉斯15日报道,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研究团队对1536个样本进行了测序,最终首次在印度报告了两个新的病毒谱系,发现了73个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变种。

  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16日也称,该国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确认了4例D614G变异毒株。并且,这一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当然,目前尚不清楚变异会对疫情产生怎样的影响,但这也给本就不确定的疫苗研制带来了新的难度。疫情的失控在病毒变异的基础上更增加了新的不确定,病毒会不会在此次突变的基础上再出现另一次突变,病毒的再一次突变又将对研究带来怎样的影响?

  无论是“复阳”还是超感染,我们还需要更多地研究以解释病毒的更多机制与变化。我们不必有过多的恐慌,但也不得不随时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