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吧心理咨询:小确丧的生活中,要学会给自己“赋能”

  “我的烦恼就像撒哈拉沙漠,每件事情都像沙子一样小,但真的很烦恼。”

  普通人的生活没那么多戏剧般的冲突,但每天的生活总会经历一些小痛苦,例如:

  虽然没有中国式典型的高控制的父母,但跟父母之间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跨越,无法沟通的鸿沟,偶尔就要吵吵架;

  虽然没有极品上司和勾心斗角的职场,但爱和稀泥的上司和不爱干实事的同事也足以让原本热血的自己凉一下;

  虽然没有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但间歇性地回避社交和与人交往中的磕磕绊绊也足以让自己头疼不已;

  或者是想点的那款奶茶刚好没有材料了、下雨天在路上被溅了一身泥、赶着到公交站却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车开走……

  生活中这些众多很小但不易解决的问题,总是反复发生;频频刺痛自己的这些小事,让人难以适应,也让人厌烦。

  

  但总会有一些长辈会批评现在老是说自己很痛苦的年轻人,“你都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的事情,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或是把我们的“小确丧”分享给朋友时,对方回了一句“切,这有什么,我还经历过比你更倒霉的事情呢!”然后开始balabala讲自己的事情来。

  每当这种时候,也总会觉得好像自己没有资格痛苦一样,有点生气的同时也会怀疑自己,觉得是自己过于悲观,生活才没有那么糟。

  悲观或丧,总是被大众视为一种消极特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被不停地告知,只有积极乐观,才能过上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但其实,体验与感受都是自己的,用“坏事比赛”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资格痛苦,这并不公平。感受与体验,都无需用比较的方法来否定。

  即使我们遇到的事情很小,但不也触动了自己,刺痛了自己吗?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不舒服、沮丧的心情不也是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吗?

  

  无论是那些微微刺痛到我们的小确丧,还是足以让自己现有的生活颠覆的灾难,我们当下的感受、情绪,都是身体自然而然的反应。痛苦便是痛苦了,不需要比较。

  而且,我们感到丧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绝望。

  会难过会失望,是因为我们对生活还怀有希望,不想让事情变糟,生活变糟。

  那些千古不朽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悲剧,如希腊神话的三大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以及《美狄亚》。

  这些悲剧让人不悦、痛苦,但我们依然创作它、欣赏它,或许便是因为痛苦能够迫使我们去思考、去改变。

  

  这些痛苦与挣扎,不也是一次能让我们反身自视自己,觉察自我的契机吗?

  不也是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人性的契机吗?

  不也是让我们破除自己不切实际的期待,真正触到生活的重量的契机吗?

  生活不会像我们脑海里的想象,它真实又复杂。

  小刺痛总会出现,难以消除,生活的“毒打”也一直会继续,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人生便是有这些坑坑洼洼,我们避免不了,也无力改变,接纳便好。

  就像《老友记》中莫妮卡安慰第一次遭受现实毒打的瑞秋说的“欢迎来到现实世界。它糟透了,但你会喜欢的!”

  生活并不会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当然会痛苦,也会有“丧丧”的时候,所以当然可以一边小小地丧着,一边继续自己的旅程。

  

  所以没有必要因为事情很小就判定自己没有资格难过,没有必要去否定自己的痛苦。

  相反,一味地去否定自己的感受,不敢面对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在逃避,反而是一种情感麻木。拒绝看到自己的痛苦,也无法看到那些真实的部分,面对真实的自己。

  此外,我们也不要忽略了生活中那些让我们不被击倒的时刻。

  “小确丧”的累积,容易让人忽视自己的力量,也忽视自己的支持系统。感觉自己被生活一次次地毒打,但我们也一次次让自己存活下来,没被击倒。

  回忆一下,那些把我们从“小确丧”中拯救出来的时刻:

  也许是痛苦的早起后犒赏自己的一顿丰盛的早餐;

  也许是下班后躺在上撸猫(狗)的时光让你觉得你又可以了;

  也许是当你每次与身边的人分享生活琐碎时总能得到回应;

  也许是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按时更新;

  也许是规律的运动时光;也许是忙里偷闲的一次放空大脑……

  

  这些都是我们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不被打败;没有被打败的时刻是“小确丧”的生活中的“小确幸”,是我们的积极资源,我们的支持系统。

  没有被毁灭,虽然痛苦,但依然能咬牙克服小确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吗?

  小确丧的生活中,要学会给自己“赋能”。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在心理治疗中,探究来访者“为什么好起来”的重要性,不亚于探究ta“为什么不好”。

  就像心理咨询的信条“助人自助”,寻找到自己的积极资源,发现自己身边的支持系统,是心理咨询中一件很重要的事。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马男波杰克中》的台词:“sometimes life is a bitch and then you keep living”。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