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东坡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是一段旅程。

  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自我状态。

  而不同的自我状态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成就了你我多彩的人生。

  

  儿童自我状态

  这是书中出现的第一种自我状态。

  它指一个人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

  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从出生时的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我们基本行为模式。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是指由儿童的基本情感组成的一种状态,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

  适应型儿童是指通过调整儿童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的状态。

  而无论我们身处于人生的那个阶段,当我们遇见某些特定的情形或场景时,便会无意地进入这种状态。

  书中的蛤蟆便是如此,每当獾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并责骂他时,蛤蟆便会立即进入到这种状态。因为獾的举止让他立马想起了儿时永远在批评他的父亲。从而激发了他的顺从行为。

  即使心里十分苦恼,但又怕他们不喜而不与之争辩,甚至想尽办法来取悦他们。

  有怒不言,有苦不语,弱小而无助,无法实现自我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一位朋友,典型的“妈宝”

  已经快毕业的他,母亲说什么便是什么,从来不反抗。

  从小到大的选择都由母亲包办,无论什么事都要与他母亲说。

  今年放中秋,因与国庆的假期仅隔一周,他便不想回家,等国庆时再回去。但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虽说心里极为不愿,可已经习惯听母亲话的他还是选择了顺从。

  书中写到:“成长的本质时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人”。

  而杨绛先生也曾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和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认清儿童自我状态,勇于探索自我,才能使其独立坚强。

  图片来自网络

  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正如我们的父母,它包含了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书中讲了挑剔型父母和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

  挑剔型父母,严厉、容易愤怒,爱批评人。

  像极了审判他人的法官。

  文中的獾,便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他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在看见蛤蟆做错事时总是严厉的责骂他,用一副家长的架子来教育他。

  挑剔、批评、爱审判。

  但文中的蛤蟆在面对这种问题时却没有这种状态,他的父母状态又去哪了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只是它们的运作方式不一样而已。

  蛤蟆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的错,他更像是在审判自己。

  在探寻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去哪的过程中,咨询师苍鹭说到:“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深以为然。

  其实,无论身处何种父母自我状态,认识自我处境,对症下药,才能更好教子育人,收获轻松自在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为我们自己所用。

  不被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能基于事实来行事。

  最终完成心理咨询的蛤蟆,也成功地进入到了成人自我状态,学会了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在最后的聚会中,蛤蟆柔声却坚定地说道 :‘我当然也做了些对我人生影响重大的规划,我找了一份工作,经营房地产“。

  这时的蛤蟆先生已历经磨难、恍若新生。

  苍鹭说:“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深以为然。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伍尔芙读书随笔》中写到:“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换言之,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世间人,千千万,都离不开这三种状态。

  但无论我们身处那种状态,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充分认识自己,清楚所处状态,生活不迷茫;

  也愿我们都能有目标,有规划,人生不虚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