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靖江】离死亡最近的靖江病房:临终关怀,颠覆你对生死的认知。
在靖江人民医院的肿瘤科,有间病房装潢和布置明显特殊,淡黄的墙壁上画有绿植和蝴蝶,勃勃生机唤醒了医院。
和这样的人造生机相对应的是住在这里的特殊病人——临终病人。
他们的身体内部在某刻慢慢发生了变化,而这样的变化让他们正式进入和死亡衔接的环节。
▲图为靖江人民医院的宁馨病房
护士们在他们的床头放置了一盆植物,希望给他们衰竭的生命和精神里注入宁静和生机。
临终关怀就是这样,在生命的尽头种一株花。
在靖江,对临终病人的特殊照顾和关注起始于近几年,临终关怀体系正从三甲医院开始发展成型再放射性向外扩散。
▲图为靖江人民医院宁馨病房的病床前的绿植
临终关怀起源于西方,1967年桑德斯博士在英国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
此后临终关怀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2001年,李嘉诚在全国建立了2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
▲图为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机构
人无法控制死亡,只能尽力保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的尊严。临终关怀是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给予即将离世的人安慰。
无论如何,死亡的重锤不该击碎人类的尊严。
▲图为临终老人
但临终者的感受在曾经总是被忽视。
多年前,西来徐老伯最后一段时间不想再承受高额医疗费,回家休养,但止痛药物管制严格,家人没办法为他止痛。
徐老伯一辈子都爱清净,最后那些天,家人请来了乡间做白事的乐队绕着徐老伯吹拉弹唱。
徐老伯没有力气和家人争执,家人也有自己为难的地方:在乡下不请这些人来会被说闲话,被认为不孝顺。
▲图为乡村做白事的唢呐队
人民医院肿瘤科护士长说,近年来,在止痛方面更人道主义。随着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船舰,社会对临终病人的关怀在加强,即安宁疗护的推广,为了减轻临终病人的痛苦,在人民医院办了麻醉卡可以到人民医院或家附近的医院开止痛药。
这让医院的临终病人在身体上受到的折磨减轻很多。
▲图为靖江老人福利院老人在观看联欢表演
在身体病痛之外,临终者的精神和心理也很需要被关注。
对于年轻气盛的人来说,死亡是遥远和模糊的,正午的太阳悬挂空中,一切都腾腾散发热气和烈光。
而对临近死亡的人来说,黑暗将淹没万物。死亡这两个字携带来的还有恐惧。
▲图为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
不接近死亡,你可能感受不到那种不同于寻常恐惧的恐惧感。
护工们观察到,很多临终患者嘴上会说不害怕死,但其实内心都很恐惧。
所以许多人在临终阶段对宗教的渴求会非常强烈,期望宗教以其现有的世界观,宗教中对死亡后的确切解释,来减弱自己本能的对于未知的恐惧。
▲图为临终患者与佛教僧人
护士长说,医院现在做临终关怀的团队都是空闲时义务服务,其实很需要社会上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和宗教人士作为志愿者来帮助临终患者。
另一方面,政策倾斜和扶持也很重要。
人民医院资源有限,病房床位和人手都很紧张,未来需要在社区医院及商业养老院都发展起临终关怀体系。
▲图为人民医院肿瘤科过道
肿瘤科护士长从医多年,见过很多病人临终阶段是怎样度过。在公立医院坚持从医多年的医护人员,大多有很强的信念感和慈悲心。
护士长多年前见过一个老人,家人见他确定了癌症晚期,就不愿意再花钱让他住院,勒令他回家等死。
护士长至今都记得老人被子女强制要求回家时死死扒住病床的手。
▲图为护士握住临终患者的手
现在医保报销比例高,这种情况很少再出现,但另一些问题浮现出来。
有的临终患者子女较少来陪伴,工作很忙或者家庭意识单薄,这让临终患者最后一段时间心情低落。
▲图为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
临终患者到最后阶段和家人的观念冲突是另一个问题。
有一位曾经住过ICU病房后又脱险的病人说,在ICU时旁边病床上有位老人。她已经非常老了,浑身插着管子,从里面可以看到血从口鼻中渗出来。
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血液循环很不好,输液很难输的进去。
▲图为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
但这里是抢救室,病人家属每天花一万块钱有时就是求个心安理得,医生不能什么都不做。
这位病人看到旁边床的老人,不停地被扎,不停地跑液,老人的血小板很低,大大小小的水肿,针一扎进肉皮,噗的一声好像戳进了水袋,积液混合着血像小喷泉一样冒出来,而且再难止住。
“如果不是仪器显示生命体征正常,她不停痛苦地呻吟,从她浑身尸斑一样的淤青来看,我会以为她已经是死人了。”这位后来脱险的病人心有余悸地回忆当时看隔壁床老人的情形。
▲图为ICU病房
傍晚医生来查房,叫叫老人的名字,她清楚地回应。认得自己的名字,社会认知功能正常,神志极其清晰。
然后老人继续呻吟,哀求着解脱。
对医护人员来说,如果病人没有做生前预嘱,即使知道这样可能不尊重病人主观意愿,也只能以家属意愿为准,能做的只有从中尽力调解劝说。
▲图为瘤科病房护士台在加班的护士们
肿瘤科护士长平时很关注全国甚至全世界在临终关怀这方面的动向和进步,她很希望能推行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可以让临终患者为之后是否在某些时刻需要放弃抢救进行提前选择,生前预嘱还包括填写遗愿,安排身后事等等。
但目前推行困难。对靖江人来说,生前预嘱看起来是很晦气的,很多人还是持有排斥态度。这让护士长心情有难言的复杂。
▲图为人民医院肿瘤科挂着的标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靖江临终病人的现状,我找到了人民医院护工中心浦主任。据她描述,有经济条件或子女很忙的家庭,会请护工阿姨帮忙照顾临终患者。
护工阿姨刘华做护工四年了。她照顾的第一个临终患者是马爷爷,她几乎每天晚上不能睡,因为马爷爷一天要换20块尿不湿。
慢慢相处中马爷爷把她当成了女儿。
▲图为护工侯爱珠正在照顾病患
马爷爷在去世前几天还喜滋滋盘算着生日那天要请哪些人,要办几桌酒。
在马爷爷走的几天后就是他的生日,刘华偷偷地抹眼泪。
浦主任说,这些护工牺牲很大,因为临终患者离不开人,她们很少能陪伴家人。护工做久了就会有信念和感情,她们是真心想让临终患者最后一程走得开心点。
▲图为护工侯爱珠正在准备为患者喂饭
护工和临终病人就像家人。有的病人很可爱,刘阿姨每次吃饭的时候,贪吃的侯奶奶都凑过来问问她在吃什么。
每次吃刘阿姨带的馄饨都高兴地说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馄饨。别人就笑侯奶奶,吃了那么多次还是第一次吃。
护工知道她不会剩下多少个“第一次吃”,所以有好吃的就想到要带给她。
▲图为护工侯爱珠正在照顾病患
还有的病人,子女很少来,他们把耐心照料他们的护工当家人。虽然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机不方便说话行动,还是非要颤颤巍巍把口袋里翻出来的几百块塞给护工。
护工阿姨侯爱珠说,虽然她们和病人像一家人,但始终是没办法代替真正的亲情的。
她们有时候能察觉到病人的落寞和孤独。
▲图为患者正在和外孙女视频
护士长也提到让人唏嘘的一个事情,当有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家里会来五六个人陪护。但有人临近死亡的时候,只会来一两个人。
生命的诞生值得庆祝,但生命走向尽头也值得被关注。
每个生命来到世界上,从头到尾,无论闪耀还是平淡,都应该得到关怀。
▲图为护士在安慰病患
年轻时有再耀眼的锋芒,再强健的体魄,再宏伟的思想,到生命走向消亡时都会力不从心,变得狼狈。护士长说,整个社会应该要守望相助。
死亡或灾难可以夺走生命,可以让人失去活力和光彩,但不该夺走人类的尊严。
而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是在维护人类的尊严。
▲图为志愿者在服务
我跟随护士长来到肿瘤病房,她说在这里的病人基本都不剩多长时间。
但他们大多数人很多并不知情,很开心地告诉我出院之后的计划,要回去带重孙。
有个爷爷做工人做了一辈子,他说等病好了就继续去做工,还担心别人看他年纪大不肯招。他说其实他现在力气还是很大的。
▲图为医护工作者握着临终患者的手
曾经当过兵的兵爷爷是老党员,他把生死看得很开,每顿饭都吃得很认真。但又不敢吃太饱,他充满奇思妙想地说想把癌细胞饿死。
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活到明年八十岁寿辰,挨到八字开头就感觉很赚。
▲图为某位老兵的勋章
有个奶奶让我看她开的刀疤,笑着问我没被吓到吧。旁边的老伴在忙着照顾她。他们年轻时候经过人家介绍认识的,爷爷很骄傲说他们感情很好的,这么多年从来不吵架。
爷爷说她给家里忙了一辈子,照顾完子女照顾孙子,现在孙子终于也长大了,本来都订好票要带她去江西去四川玩,突然就病了。
奶奶说,等病好了再去嘛。爷爷看着她说,好。
▲图为某对年老的夫妻
还有个奶奶总安安静静地侧躺着。她年轻时候在乡下做赤脚医生,免费帮乡亲看病。后来政策原因没能一直做医生。她说她唯一遗憾的是这个。
她还说很想回到做赤脚医生的时候,那时候她还很年轻,总和几个姐妹聚在一起讨论怎么治病救人,她的未来还充满无限可能。
▲图为上个世纪农村年轻的女赤脚医生
我也接触过某些临终患者,看到他们慢慢走近死亡的过程会让人很难过。他们会反复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但其实很单调和普通。
我特别希望他们年轻的时候能够有更激烈的经历,在那么长的生命里能有几次闪光,但没有。
说去就那几件事,可是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事实是他们的人生乏善可陈,拼命地重复是因为他们害怕。
▲图为在湖边思考的老人背影
我能想象这种害怕,死亡在面前的时候,意味着确定的希望不会再出现,你没办法像期待一份爱情、一个孩子、一份工作再去真切地期待什么,同时对未知的恐惧、无助感、甚至是绝望会全部涌过来。
这时候人会往回看,想拼命想要抓住些东西,至少证明自己来过,这样能一定程度上给自己安全感,否则前后都一片黑就会陷入更深的绝望和恐惧。
如果带着虚无感走到终点就感觉灵魂轻飘飘的,会凝结成水蒸汽消散。
▲图为宇宙
我难过的是我没办法帮他们抗衡这种恐惧。我不能让他们回到年轻的时候去勇敢地做些事情,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去爱一个人。再怎么希望也没办法。
他们必须带着这些恐惧,看死亡一步一步往自己走过来。
我更难过的是,很多临终患者在死亡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这样的恐惧折磨。
▲图为辛勤而充实的工人
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他们这样巨大的恐惧前,我们做什么都是微乎其微。就算人类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死亡是什么还是没人知道。
但是如果人真的还有下辈子,不管什么形式、意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我希望他们能有机会成长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去经历深刻的痛苦和快乐,去爱。
▲图为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结尾,逆生长的本杰明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还没有走到生命最后阶段的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要怎么过好当下的每一刻。请不留遗憾,尽力活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