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传说,承载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中国,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跟春节相关的民间故事,表现了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祈求平安,乐生护生

  中国古人大约从3000多年前开始过春节。那时,隆冬是一个可怕季节,天寒地冻,食物匮乏,而年三十是“月穷岁尽之日”,而除夕就是“三元之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古人对于疾病和死亡有很多神秘主义的猜测和想象。早在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击鼓驱逐疫病之鬼,称为“逐除”,这是“除夕”的由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传说,在新年到来时家家户户开门燃放爆竹。《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还有一种说法:唐代初年瘟疫四起,有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靠声响和烟雾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火药出现后人们便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此即“爆仗”。

  无论是哪一种传说,其实都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和健康的期盼。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人惜生爱生、乐生护生的生命观。《周易》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此意。

  

  惩恶扬善,爱憎分明

  还有一类是关于惩恶扬善的春节民俗,如贴门神和倒贴福字的民间传说。

  据说上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他们每天都在这树下检阅百鬼,会把恶鬼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两人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辟邪,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唐代时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名将成了新的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于是就让这两位大将军手持武器站在门旁,果然就没有鬼魅骚扰了。于是后来人们就把他们两位的威武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成了新一代门神。

  春节期间有的人家习惯于把“福”字倒过来贴,认为这代表福气到了。如果说门神的故事体现的是“惩恶”,倒贴福字的习俗则体现的是“扬善”。

  据传有一年春节前,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了阻止这一事件,就令全城人连夜在自家门上贴“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听了禀报后大怒,要把那家人满门抄斩。马皇解围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是‘福到’的意思啊”。如此,免除了一场大祸,人们就有了将福字倒贴的习惯。这则故事反映了马皇后的仁爱,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善”的褒奖和肯定。

  

  天人合德,仁爱天下

  《周易》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春节的习俗故事中,流传最广的是灶王爷上天的传说,它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天人合德的观念。

  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战国时已出现,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了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据说他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默默看着民间的一举一动。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项,类似于给人们做个“年终考评”。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有私心杂念,难免有做得不光彩之处,因此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要给他糖吃,俗称“媚灶”。

  为什么要媚灶?这背后是人的一种敬畏之心。一年365天,一个人做了很多事,这里边有没有不合天道的事?一定是有的。那么就会担心受到上天的惩罚。想方设法让灶王爷替自己说好话,其实是人们对自己的修养表现不放心的结果,根本上说,人们心里还是非常敬畏天道、敬畏神祇的。古人说“君子慎独”,也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都是在以天人合德在要求自己。

  全国各地有不同版本的“老鼠娶亲”故事,其实也是这一文化内涵的体现。有一些地方,在大年初三的晚上,通常人们都会早早熄灯睡觉,就是因为当天是“老鼠娶亲”(亦有说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要创造条件成全老鼠的好事。有些地方还有民谚“老鼠嫁女要分钱”,人们会在屋角撒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老鼠原本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人们在过年期间却收起了鼠夹子,换之以善意和美食,这应作何解释呢?事实上,儒家为代表的古人的仁爱思想不仅推己及人,也常常拓展到动物群体,体现“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广博之爱。

  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是前人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心理、信仰的遗留。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春节文化的载体,理应让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传播。

  

  14种产品组合:研发基地、Loft办公、联合办公、设计工作室、展览空间、培训基地、专业书店、手工工坊、餐饮、软装家居、创意零售、公寓酒店、配套零售、休闲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