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7人感染H5N8型禽流感病毒,马斯克在国际顶刊发文,量子传输存在速度极

  

  

  《科学》发表社论呼吁,全球应努力研发通用冠状病毒疫苗

  《科学》杂志周四发表社论,呼吁全球努力研发通用冠状病毒疫苗。人类疫苗项目负责人韦恩·科夫和全球疫苗联盟负责人塞思·伯克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但人类现在拥有了多款疫苗,接种人数也与日俱增。尽管如此,“更毒和更致命的冠状病毒可能正对人类虎视眈眈,因此,人类需要一种通用的冠状病毒疫苗。”

  以色列数据:辉瑞疫苗阻断新冠病毒传染

  以色列是如今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最高的国家(普遍接种辉瑞/BioNTech疫苗,第一剂接种率超80%)。18日发表于《柳叶刀》上的一篇论文表示,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未接种的120575人中,有89人确诊新冠肺炎;在首次接种1-14天内的100433人中,有55人感染,感染率下降26%;在首次接种15-28天内的88126人中,只有26人感染,感染率下降60%。

  通过鼻腔喷雾提前给送脂肽,或有望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雪貂与感染新冠病毒的动物共处两天前,如果给雪貂注射一种工程肽,就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接受治疗的雪貂。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使用的多肽高度稳定,因此有潜力转化为有效的鼻内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和人体新冠重症。

  印度各地发现240种变异新冠病毒,传染性可能更高

  印度卫生官员表示,在印度各地发现了多达240种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需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印度权威医学研究和临床机构全印医学科学研究所(AIIMS)主任古雷利亚(Randeep Guleria)称,其中一些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变种可能具有很高的传染性,甚至更具危险性,某些毒株具有免疫“逃避机制”,一些已经具备抗体或已接种疫苗的人有可能再次感染。

  全球首富马斯克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与新冠抗体研究有关

  2月15日,马斯克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题目为《Discrete SARS-CoV-2 antibody titers track with functional humoral stability》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还不清楚马斯克为这篇论文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从作者排位来看,有可能仅是“挂名”。从内容来看,这篇论文与新冠抗体有关。

  

  卫健委:医学科研人员无实质贡献不得“挂名”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规范》明确提出,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

  北京等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工信部近日印发通知,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个先导区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二批先导区名单。至此,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增至8个。

  中国科学家发现两种人类致病新型病毒,均与东北地区有关

  中国科学家发现并命名了两种人类致病新型病毒——阿龙山病毒和松岭病毒,这两种新型病毒均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发热性疾病有关,可能是之前未知的发热性疾病的原因,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其在其目前识别区域之外的地理分布。

  科学家在“自适应有限元算法”设计上获突破

  近日,在我国首个以数学学科为主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基础算法与可计算建模”支持下,我国科学家证明了他们所设计的基于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有限元离散算法”具有最优收敛率与最优复杂度,完成了国际首个重特征值问题自适应有限元收敛率与复杂度分析工作。

  我国科研人员用“猴脸识别技术”识别秦岭金丝猴

  来自我国西北大学的科研团队正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猴脸识别技术”,用于识别秦岭地区的数千只川金丝猴。与人脸识别技术相似,猴脸识别技术通过提取金丝猴面部特征信息,建立秦岭金丝猴个体的身份信息库,最终扫描、比对、识别。

  中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气大发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22日对外宣布,中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渤中13-2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

  俄境内发现首例人类感染H5N8禽流感病例

  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矢量”科学中心科研人员发现首例获得实验室确诊的人类感染H5N8禽流感病例。科研人员从俄罗斯南部某家禽养殖场七名员工的取样中,分离出这种流感的遗传物质,这家家禽养殖场2020年12月暴发禽流感疫情,后迅速采取了各种防疫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

  美国计划2035年开始建造核聚变发电站原型机,2040年投入运行

  2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和医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长达91页的报告,列出了建造一座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核聚变发电站的大致时间表及其开发设计策略,根据计划,美国应在2035年之前开始建设试点项目,并在2040年之前投入使用。为满足这一紧迫的时间表,报告呼吁美国能源部资助两到四个团队,与私营企业合作,在2028年前开发出不同的概念设计。

  “星际客机”第二次不载人试飞再次推迟,将不早于4月2日发射

  NASA 与波音公司决定最早于 4 月 2 日发射“星际客机”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第二次不载人试飞任务,而该任务的原定时间为不早于 3 月 25 日。本次任务中,“星际客机”将搭乘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 5”运载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随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大约一星期后返回。

  美国空军正研发伤口愈合喷雾剂:可编程细胞,比人体自然恢复速度快5倍

  美国空军正与密歇根大学合作研发一种让未来战士快速治愈伤口的方法,它治疗创伤的速度比人体自然恢复速度快五倍。细胞编程过程使用一种叫做转录因子的蛋白质来修改其基因组,转录因子可以阻止不同的基因“调节细胞分裂和生长、细胞迁移和组织等活动”。

  英国将成立新机构推动“高风险,高回报”科学研究

  英国政府于当地时间 2 月 19 日宣布,将成立一个名为“先进研究与发明局”(The Advanced Research & Invention Agency,ARIA)的新机构,以便为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重大突破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清华北大联合发布2021年互通本科课程

  近日,清华北大联合发布2021年最新互通课程,北大学生在清华学“制造”,清华工科生狂追哲学。

  云南两所高校更名

  近日,教育部网站分别发布《关于同意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转设为昆明文理学院的函》和《关于同意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转设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的函》。

  坚持错峰分批 武汉多所高校公布春季学期返校安排

  截至目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发布2021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安排。武汉高校返校时间集中在2月底3月初。错峰、分批是武汉各高校普遍坚持的返校原则。

  东华理工大学团队定制MOF框架,可实现氙氪分离的有效调控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罗峰教授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们展示了一种坚固、具有窄窗口但高孔隙率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即ECUT-60,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具有多个圈闭的独特结构。

  

  每天一杯牛奶,乳腺癌风险增加50%?美专家建议用豆浆代替牛奶

  美国一项对5.3万名女性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即使是相对适量的牛奶摄入也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根据摄入量的不同,乳腺癌患病风险最高可达80%。此外,当比较全脂牛奶和脱脂牛奶的摄入量时,对患乳腺癌的风险变化无明显差异。研究人员建议用豆浆代替牛奶。

  全球首个跨人群基因目录!我国科研团队揭示汉族人群皮肤微生物特征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久存课题组和深圳华大基因健康研究院的刘晓课题组共同合作,利用枪式元基因组学对822份汉族皮肤样本进行了新的测序,随后将这些样本与之前测序的538份北美样本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跨人群的人类皮肤微生物基因目录(iHSMGC)。

  科学家发现6.3亿年前的蘑菇祖先

  中美科研学者最近在我国贵州发现了6.3亿年前的真菌类生物化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陆生真菌类化石,说明在6亿多年前,蘑菇、酵母、青霉等真菌生物的祖先已经从海洋“爬”上了陆地。

  俄从鱿鱼肝分离出治疗脑外伤药物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国家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鱿鱼肝中分离出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活性化合物。动物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可促进神经元恢复并抑制颅脑外伤后的炎症反应,显示出对颅脑损伤有很高疗效。该项科研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在超千万亿分之一秒内捕获电子能量变化

  在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B》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niel Neumark和Stephen Leone及同事在重复实验中,用可见光激光器击中了一个50纳米厚的镍样品来激发金属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延迟后,研究人员用一个长度小于4飞秒(4千万亿分之一秒)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击中样本。

  超100名百岁老人帮助揭示长寿生物标志

  血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预测老年人的长寿前景。德国图宾根大学的Mathias Jucker和同事追踪了180名90多岁和135名100多岁的长寿老人血液中神经纤维轻链(NfL)的水平。作者表示,这种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自然—老龄化》的研究中。

  量子传输存在速度极限

  据一项《物理评论X》上的研究,科学家将两束相向的激光束叠加产生驻波,再将一个铯原子放入波谷,使驻波运动并改变波谷位置,测量了将原子(波包)传输到其15倍宽度以外的最快速度。他们发现原子的能量自由度越高,就越不易溢出波谷,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输。然而,增加自由度需要大量能量,这就限制了传输的速度。

  首次绘制太阳整个大气层磁场

  日前,基于CLASP系列火箭的太空实验数据,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整个太阳大气活跃区域中紫外线的密度和圆偏振情况,首次绘制了太阳从光球层到日冕底部的磁场。结果显示,在太阳大气的活跃区域,磁力线在到达日冕底部之前会膨胀并填满整个色球层。该研究已发表于《科学·进展》。

  地球上逾半淡水河流受到人类活动严重影响

  2 月 19 日在《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淡水河流域已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Cumulative Change in Biodiversity Facets,CCBF”的新方法,来全方位评估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这种方法基于 6 个关键生物多样性指标衡量特定地区变化,得分范围在 0 - 12 之间,分数越高表明各个方面受到的影响就越大。

  可解释性人工智能打开了基因“黑匣子”,揭开基因组调控密码的规则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开发了先进的可解释性人工智能(AI),这是一种破解DNA编码的调控指令的技术路线,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高分辨率图谱上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揭示整个基因组中微妙DNA序列模式,并提供对这些序列组织并调节基因方式的更深入理解。

  喝咖啡不影响睡眠质量,但改变了记忆相关大脑结构

  近日,发表在 Cerebral Cortex 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随机双盲交叉试验发现,经常喝咖啡(含咖啡因)并不会影响睡眠质量,但它会改变与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然而,这种影响似乎又是暂时的。

  研究揭示:人刚出生时的体型,会反映智商水平

  营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大脑发育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婴儿的生长(包括出生时体量指标)会影响儿童的智力水平。一项来自南丹麦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显示,通常出生时体型越大的婴儿,儿童期智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