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是停还是继续?
作者:谭友文 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无论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2020年亚洲地区以共识和专家意见的方式发布的《对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1],还是2021年美国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会发布的《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治疗流程(2021年修订)》[2]都认为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有效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从而减少肝硬化相关并发症、降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sr carcinoma,HCC)和肝病相关病死率。目前各个指南均推荐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UC)[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作为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以此减少耐药的发生。近两年来由于这些药物的价格不再成为负担,总体药物安全性较好,即便各大指南也确定了停药标准(表1),但临床医生和患者一般不敢轻易停药,坚持长期治疗,然而,长期治疗一定对患者帮助更大吗?
表1 ?三大指南对于CHB患者接受NUC治疗的停药标准
注:HBeAg,hepatitis B e antigen,乙肝病毒e抗原;HBsAg,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乙肝表面抗原
案例呈现
男性,48岁,20年前知晓自己是慢性乙肝感染者,有乙肝家族史,母亲为乙肝肝硬化,当时因为乙肝活动在我院启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一年后获得病毒学完全应答(HBV DNA<500拷贝/ml)和生化学应答,肝功能正常,坚持治疗3年后,出现病毒学反跳,HBV DNA 3.65 x 105拷贝/ml。肝功能:总胆红素 123.3μmol/L、直接胆红素 64.4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524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921 U/L、碱性磷酸酶 153 U/L、谷氨酰胺转肽酶 168 U/L。检测耐药基因位点为rtM204I/sW196。
后加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抗病毒治疗,一月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一年后两药联用致病毒学指标转阴。2年后再次出现HBV DNA低病毒复制,肝功能ALT出现升高,波动在2-5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mmal,ULN)之间,因替诺福韦仍未可见,继续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前换用替诺福韦,一年后获得病毒学和肝功能正常,当时HBsAg为225ng/ml。继续坚持治疗3年,于去年停药。每3月检测肝功能,HBV DNA(<10IU/L)和HBsAg,今年出现了HBsAg消失。
长期NUC治疗可通过持续抑制HBV DNA恢复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使得cccDNA以及HBsAg显著下降。但患者是在停用NUC后出现的HBsAg消失,那么是NUC的作用还是自身免疫力的自发HBsAg清除?
NUC停药后的持久性与安全
依据APASL指南,病毒学复发定义为HBV DNA从低于检测下限到>2000 IU/mL;而临床复发定义为伴随着病毒学复发的出现,ALT高于2ULN。在此基础上,一项最新的系统回顾纳入25项研究,总计1716例患者停止NUC治疗后随访1年,结果显示病毒学应答率仅为51.4%,而持久的生化学累积应答率仅为65.4%[3]。值得注意的是,从安全性角度而言,停止NUC的主要问题是HCC或肝功能失代偿的风险。我国台湾的独立队列研究显示,NUC停药组和长期治疗组的肝硬化患者HCC累积发生率相当,即使根据治疗前特征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亦是如此。
停止NUC治疗的风险
许多研究试图探索HBeAg阳性/阴性CHB患者停止NUC治疗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
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纳入132例接受NUC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42例受试者中,有9例(21%)在HBeAg血清转换后至少6个月的巩固治疗后停止了NUC治疗,只有2例患者在停药后有持久的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4],这表明在大多数CHB患者中,NUC诱导HBeAg血清学转化是暂时的,无论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化,长期NUC巩固治疗似乎是必要的[5]。
比利时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62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NUC治疗获得HBeAg血清学转化后,巩固6个月以上停止NUC治疗,其中有30例出现复发[3],停止NUC治疗导致2例患者因肝脏相关疾病。
NUC获得功能性治愈的目标仍然是困难的
由于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方便的口服给药,在过去的十年中,CHB患者主要使用具有最小耐药风险的高效NUC,即ETV和TDF。NUC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不能消除HBV cccDNA。NUC治疗期间很少发生HBsAg丢失。因此,通常建议对任何NUC治疗进行长期的,也许是不确定的疗程,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维持治疗外病毒学抑制的患者和晚期肝病患者。NUC作用于逆转录酶的抑制,而不是肝内cccDNA的清除。NUC治疗期间HBsAg水平的最小下降(每年0.05至0.11 log10IU/mL)导致估计治疗持续时间为36.4–52.2年,以达到HBsAg丢失,即“功能性治愈”的定义。NUC治疗期间HBsAg丢失的年发生率仅为0.15–0.33%。即使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的累计HBsAg丢失率高于7年TDF治疗后HBeAg阴性患者的累积HBsAg损失率(11.8%对0.3%),但实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仍然是困难和不现实的。
停用NUC后增加HBsAg转阴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停止NUC治疗的患者HBsAg血清清除率更高。
香港一项针对53名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停止38个月的拉米夫定治疗后,5年随访的HBsAg血清清除率高达23%[6]。
一项针对33名希腊患者的关键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停止4–5年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5年随访时HBsAg丢失率可能高达39%[7]。
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每组21名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与继续治疗的患者相比,停止4年TDF治疗的患者HBsAg丢失率更高(19%对0%,随访3年)[8]。
一项来自台湾的691名HBeAg阴性患者(45%肝硬化)的大队列显示,在停止ETV或TDF后的6年随访中,非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HBsAg丢失率分别高达16%和9%。
最近一项针对79名HBeAg阴性患者的最大随机对照试验(STOP Nuc试验)显示,2年随访后HBsAg丢失率为10.3%。
最大的全球队列研究(RETRACT-B研究),共有1541名混合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HBeAg阳性和阴性状态显示,在4年随访中,HBsAg丢失率为14%,高加索患者HBsAg丢失率高于亚洲人群(41%对11%)。
最近一项对250例HBeAg阴性的非肝硬化CHB患者的研究显示,与231名持续治疗4年以上的患者相比(每年HBsAg水平降低0.08 log10 IU/mL),停用ETV的患者每年的HBsAg水平降低0.16 log10IU/mL。
非NUC持续应答者的HBsAg减少/丢失最大,随后是无复治的复发者,而复治者的HBeAg减少/损失最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抗病毒治疗长期抑制病毒使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有效的H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应答,以应对病毒抗原血症再发。因此,研究对复发患者再治疗的最佳时机/策略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既不影响病毒的免疫清除,又能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停用NUC的最佳生物标志物
识别生物标志物以找到能够停止NUC治疗而不复发肝炎的最佳候选者,并能够实现持续的病毒学控制,甚至达到HBsAg血清清除率,这是一个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治疗前的病毒因素(包括HBV DNA和HBV基因型)以及治疗结束时的病毒标志物[包括定量HBsAg、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水平、抗-HBc和HBV RNA水平]已被广泛探索作为预测因素,其中大多数可通过商业试验确定。其他预测因素包括治疗相关因素(包括治疗持续时间、巩固期和NUC方案)以及宿主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多态性或免疫标记)。然而,长期预后(如失代偿、肝硬化、HCC或死亡)的预测因子缺乏。
参考文献:
1. Gane,?E.J, et al.?Asian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optimizing the diagnosis and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J Viral Hepat,?2020. 27(5): p. 466-475.
2. Martin,?P,?et al.?Treatment Algorithm for Managing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1 Update.?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2. 20(8): p. 1766-1775.
3. Liem,?K.S, et al.?Limited sustained response after stopping nucleos(t)ide analogu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oronto STOP study).?Gut,?2019. 68(12): p. 2206-2213.
4. Reijnders,?J.G,?et al. Nucleos(t)ide analogues only induce temporary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 in most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Gastroenterology,?2010. 139(2): p. 491-8.
5. Seto,?W.K,?et al. Treatment cessation of entecavir in Asia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e antigen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study.?Gut,?2015. 64(4): p. 667-72.
6. Chan,?H.L, et al. Prediction of off-treatment response to lamivudine by serum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quantification in hepatitis B e antigen-negative patients.?Antivir Ther,?2011. 16(8): p. 1249-57.
7. Hadziyannis,?S.J,?et al. Sustained responses and loss of HBsAg in HBeAg-nega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ho stop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defovir.?Gastroenterology,?2012. 143(3): p. 629-636 e1.
8. Berg,?T,?et al. Long-term response after stopping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in non-cirrhotic HBeAg-negative patients - FINITE study.?J Hepatol,?2017. 67(5): p. 918-924.
谭友文
主任医师 博士
江苏大学硕士生导师
江苏大学附属镇江三院肝科主任
医脉通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