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结果判断
要正确判读免疫组化结果
1.首先要确定免疫组化技术是否合格,合格的染色结果应该是背景颜色浅淡或无着色,而阳性标志物清晰和定位明确。
2.不仅要判断所检组织中有或无阳性标记物,还要注意阳性信号的分布部位和形态特征。一般说来,阳性信号应与被测抗原所在的部位一致。此处所说的部位包括组织和细胞的不同区域。
3.阴性染色结果是组织内预期特定区域中未见抗原表达,但阴性结果不能立即认为是否定意义,
阳性标记色度特征
免疫组化标记时细胞阳性着色程度取决于抗原含量、分布密度和标记方法及其敏感性。一般而言,抗原含量越多;分布密度越高,标记方法越敏感。阳性结果显色则越强。根据阳性标记的显色程度分
为淡黄色,提示为弱阳性;
在结果判断中,后两者较有意义,可作为判断依据。而前者除考虑标本处理和方法学因素外,可能与细胞只有轻度异常表达,或某些细胞摄取了周围组织抗原之故。
棕黑色,示为强阳性。
二、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中,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是反映抗原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在诊断中阳性细胞以拟标记的细胞为前提,阳性表达必须在细胞特定的抗原部位,若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表达和非目标细胞即使阳性也不应作为判断依据。根据抗原在细胞中分布和阳性颗粒沉淀部位可分为以下5种类
二,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中,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是反映抗原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在诊断中阳性细胞以拟标记的细胞为前提,阳性表达必须在细胞特定的抗原部位,若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表达和非目标细胞即使阳性也不应作为判断依据。根据抗原在细胞中分布和阳性颗粒沉淀部位可分为以下5种类
1.胞膜型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膜表面,形成一薄层棕黄色颗粒包绕整个细胞。此类型常见于某些膜抗原,如上皮膜抗原(EM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及B细胞、T细胞、粒细胞相关抗原(GAA)和Ki-1等。
2.胞核型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核,呈均匀分布或位于核膜下,有的呈小斑块状不规则分布。此多见于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及激素受体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基因p53等。
3.胞浆型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大部分抗原均属于此种类型,如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结蛋白、神经丝蛋白、肌红蛋白、a1-抗胰糜蛋白酶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依据抗原在胞浆内分布形式,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分布或局限性分布。前者阳性颗粒弥漫而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浆。局限性是指阳性颗粒呈小斑点状或斑块状局限于细胞浆中的某一部位、核周或细胞浆的一侧。
4.微绒毛型抗原颗粒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微绒毛,而胞浆和胞膜可以是阳性或阴性表达。这种表现形式最常见于各种腺癌,如甲状腺癌、乳腺癌、胃肠腺癌、胆道腺癌、等。其特点是阳性颗粒除靠近腔面阳性外,其余基底部可呈阴性反应
5.复合型在常规免疫组化标记中,同一种抗原可以同时表达于胞膜和胞浆、胞核和胞浆,但很少发现胞膜和胞核同时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标本固定不及时造成抗原移位使胞核和胞浆同时阳性。
三,非特异着色特征以下情况可干扰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1.抗体交叉反应: 是由于该抗原决定簇同时存在于多种组织细胞,如GFAP可同时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唾液腺肌上皮。S-100蛋白则更为严重,可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因此,应全面了解和认识该抗体的功能和标记范围。故抗体交叉反应只要应用得当仍有助于诊断。
2.非特异性染色是指抗原无明确定位,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细胞与间质均为黄色,相互累片,色度无深浅之分。这种标记组织片不能作为免疫组织标记结果判断依据。非特异性染色的原因常为组织标本固定不佳、抗体质量问题或稀释度不合理及操作方法不规范等。因此,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定位非常重要,如前所述,阳性颗粒应位于细胞胞膜、胞浆或胞核,阳性细胞与阴性细胞相互交杂,阳性染色强度深浅不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