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患上抑郁症,10年间我付出所有,才发现一切早有预兆……

  文?| 芒来小姐?·主播?| 闻悦

  孩子5岁那年,我和丈夫在父母的帮助下进了厂。

  虽然有了个稳定工作,但丈夫之前创业欠了一屁股债,我只能白天在厂里工作,晚上做代购、卖保险,尽可能多挣点钱。

  我妈心疼我,大老远从老家赶过来帮我带孩子,没带几天,就喊受不了。

  “这孩子脾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扔东西,我脑门都差点被他砸了。”

  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的叫声: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我只能隔着电话,无助地安抚:

  “宝宝乖,妈妈下了班就回来陪你……”

  或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比同龄人更敏感。

  他去人多的地方玩,会特意跑开,去一个离我远点的地方,时不时回头看我。

  可当我真的走开,他又会大喊“妈妈别走”。

  孩子上小学后,性格问题就更明显了。

  他比较矮小,却动不动就打架。

  因为我频繁请假去学校,领导经常甩脸色给我,孩子爸爸也说我把孩子教坏了。

  我心烦意乱,质问孩子为什么要到处惹事。

  孩子愤愤不平地瞪我。

  瞪人这个习惯很不好,但比起他过去拿东西砸人要好太多。

  为了改掉孩子的暴脾气,我非常关注孩子的表情,还特意咨询了育儿专家。

  专家建议我教育分级:

  想改掉孩子一个很坏的习惯,要先引导他达到一般坏,再达到不太坏,最后再变好。

  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后来的日子里,我一直践行这个方法,心想:

  孩子上了中学,交了朋友,脾气慢慢会变好的。

  可现实狠狠打了我一巴掌。

  某次孩子放学回来,我看见他胳膊上有淤青,便询问原因,他开始闭口不谈。

  我一再追问,他才说出自己在学校的遭遇。

  孩子想要交朋友,可他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心情不好就会砸人,导致朋友们纷纷远离他。

  哪怕是最初很要好的朋友,相处久了也会远离他。

  有时他不砸人,但什么话都不想说,觉得跟谁玩都特别没劲。

  一来二去,同学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

  我打电话询问班主任,她坦然道:

  “您家孩子跟同学关系不好是真的,他总爱抢别人的东西。

  抢不到就发脾气,这个性格很难和同学打成一片。”

  挂了电话,我静静地思考了一下孩子身上发生的事。

  这两年我也注意到,孩子越来越情绪化,原本清澈的眼睛中阴霾日益浓厚,有时会呆呆地看着同龄人玩闹。

  孤独的滋味不好受,他一定很想交朋友。

  作为母亲,我该怎么告诉一名儿童:

  你需要改一自己的性格?

  思来想去,我决定关注他的人际关系,通过提高孩子的交际质量,来改善他的暴脾气。

  我一下班,就去学校接他,随身带着各种零食,请他的小伙伴吃;

  时常告诉孩子,小伙伴遇到困难,只要你能帮,就主动帮助他;

  并且鼓励孩子,多带朋友来家里玩,我会提前准备好好吃喝好玩的东西,不嫌麻烦也不嫌累。

  在我的努力下,孩子的性格慢慢变开朗了。

  原本动不动就跟人发生冲突,现在俨然一副“孩子王”的派头。

  他自豪地跟我说:

  “同学都羡慕我,说我妈对我太好了!”

  我心里喜滋滋的,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我没想,这只是第一道坎,迈过去后,等着我的是更大的挑战。

  升上中学后,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

  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不再带同学回家玩,每次回到家,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小时候那个生猛的“小老虎”,现在完全变了个人,越来越自闭内向,对什么都没兴趣。

  初三上半年,孩子爆发出强烈的厌学倾向:

  睡懒觉、迟到、早退、逃课……

  老师几乎一周给我打一个电话,让我多关注孩子。

  我总是藏着心酸,一言不发,心想:

  “难道我还不够关注吗?”

  我尝试着跟孩子沟通,可孩子什么都不肯跟我说。

  迫于无奈,我带他去做心理咨询。

  没想到,咨询师告诉我一个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建议你带孩子去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一下,我怀疑他患有抑郁症。”

  好端端的孩子,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呢?

  可是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消极,越来越沉默,也不再跟我分享心事,我不敢否定这个可能。

  于是,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显示:中度抑郁。

  我的脸一阵发烫,这张纸仿佛在嘲笑我:

  “你是个失败的母亲,看看你把孩子教成什么了……”

  当天晚上,我哭湿了枕头。

  第二天,我难得地睡过头了。

  醒来眼睛肿得不行,我想着先把早饭做了,再拿冰块敷一敷,一进厨房,却看见孩子安安静静地在剥水煮鸡蛋。

  见我出来,他小声叫了一声“妈”。

  我酝酿了半天,觉得孩子已经十多岁了,是个小大人了。

  是时候放低姿态,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对话了:

  “我想了一晚上,自己确实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妈妈跟你道歉,你接受吗?”

  孩子瞪大眼睛,仿佛被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脸涨得通红:

  “道歉有用吗?”

  孩子声泪俱下地控诉:

  他心爱的玩偶,被我以“很脏”为由扔进垃圾箱。

  他想追剧,但我非要他去学英语。

  他想和心理咨询师分享秘密,但我总追着咨询师问他们聊了什么……

  我惊呆了,我以为自己做得够多、够好。

  却从来不知道,自己在孩子眼里竟然是这么一个严苛、冰冷的母亲。

  孩子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请教了精神科医生。

  医生指着《精神分析诊断手册》告诉我:

  “儿童感到抑郁,表现出来的征兆不一定是抑郁,更可能是愤怒,因为孩子分辨不出抑郁这种情绪,只会用发脾气、大喊大叫来发泄情绪。

  所以,很多儿童确诊抑郁症之前,首先患上双相障碍。

  什么是双相呢?

  就是一会儿抑郁,一会儿躁狂;时而沉默,时而兴奋。

  双相障碍是抑郁症的前兆。

  我用假设来演示孩子的患病轨迹:

  首先,孩子变得暴躁易怒;然后,情绪波动明显;接着,陷入长时间的自闭,最终确诊抑郁。

  一名青少年确诊抑郁症,背后的心理损耗,是非常复杂的。”

  我恍然大悟。

  原来孩子小时候脾气不好,动不动就打人、抢东西,不是因为愤怒,是因为心情抑郁啊!

  “可是,为什么孩子这时候患上抑郁症了呢?总有什么原因吧?”我问。

  医生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

  “我也说不好,根据我的经验,孩子很聪明。

  他会在自己觉得对的时候,让过去压抑的抑郁情绪发泄出来,抑郁症就是抑郁情绪集中爆发的结果。

  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患上抑郁症,是因为他潜意识里觉得:

  现在的环境很安全,没有压力,我可以放心地生病,不用再忍了……”

  跟医生聊了一下午,我解开了心头的结:

  孩子患上抑郁症,不见得是母亲教育失败,也不见得是因为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

  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因为我总是让他忍耐,很少引导他正确宣泄情绪,所以孩子对情绪总是“一刀切”。

  而“一刀切”的源头,是孩子有一个同样只懂忍耐和自我压抑的母亲。

  这两年,丈夫的生意小有起色,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我还是改不了自卑的性格,总是习惯性讨好别人。

  内心深处,我是愤怒的。

  因此付出了那么多,在孩子眼里,我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孩子的病,戳破了我的强颜欢笑。

  或许我也抑郁很久了,才会无意中给了孩子那么多情绪上的压力。

  清楚孩子内心的变化后,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允许孩子休学一段时间,接受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第二,给自己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宣泄压抑的情绪。

  效果意外得好。

  第二个月,孩子就主动告诉我,他想复学。

  我原本担心学习压力太大,会让孩子的抑郁复发,但后来他再也没有复发过。

  而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也意识到:

  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也是家长的心理问题。

  结婚这么多年,丈夫对我并不好,我心里有太多不为人知的苦闷。

  十多年来一直忙于谋生,无暇照顾自己。

  本以为忍忍就过了,没想到潜移默化到了孩子身上。

  我想,孩子或许是在代替我生病。

  因为当我开始照顾自己,孩子也慢慢“痊愈”了。

  高考结束后,孩子顺利考上一所双一流大学,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我,说我苦日子熬出头了。

  我笑笑,心想:何止是苦,简直是九九八十一难。

  高考成绩公布当晚,孩子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瓶红酒,一边喝得小脸绯通红,一边拍着胸脯跟我说:

  “妈,你保护了我这么多年,现在换我保护你了。”

  我哭了,不再压抑自己,当着孩子的面,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如今孩子已经毕业,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人都说:

  “这孩子变化太大了,一下变得很开朗积极。”

  在这里分享我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抑郁症并不可怕。

  20年与抑郁症搏斗的生活,教会了我一件事:

  不要因为孩子患病了,感到愧疚;

  也不要因为自己不够好,觉得亏欠了孩子。

  做一个能够处理情绪、自我肯定的妈妈,以身作则,孩子同样可以在阳光下慢慢痊愈,茁壮成长。

  哪怕无法抗下所有风雨,也要让孩子看到:

  一个内心强大、无惧风雨的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