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下发烧与退烧

  

  现在发烧的越来越多,我看群里很多人对发烧的原理不明白,导致乱作为,比如有人说要捂着,有人说要脱衣服,那么到底谁对呢?这其中的逻辑又是什么呢?

  我今天科普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人体内有一个“设定体温”,这是由你的大脑控制的,也是由你健康程度决定的,无论你此刻体温是多少,都会一直向着这个设定温度去变化。

  举个例子

  在健康的时候,我们的设定体温是36.5度,此时若在太阳下暴晒,那我们的体温就会升高,变成37度。

  

  这个时候,由于实际体温超出了设定体温,身体就会有反应,开始去降温,表现就是大量出汗,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体温下降,让你恒定在36.5度。

  反过来,如果你站在雪地里,体温可能会下降到36度,此时身体也会有反应,要想办法升温。

  于是你就会打寒颤,让肌肉抖动起来发热,这样体温就会上升,同时你会感觉非常冷,到处寻找衣服,这也是让你体温升高的办法,最终直到你体温升到36.5度为止。

  所以我们平时感觉到的冷热,其实与外界温度无关,而是“设定体温”与身体温度的比较。当身体温度低于设定体温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冷;当身体温度高于设定体温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热。

  故而当我们发烧的时候,虽然体温38度了,你摸上去也很烫,但本人是不觉得热的,因为他的体温与设定体温是一样的。

  那么当我们发烧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首先,“设定体温”会上升,比如到38度。

  在刚发烧的时候,我们体温还是36.5度,而大脑告诉身体,你必须向着38度去走。于是你就会发冷,手脚冰凉,因为四肢血液循环变少,全身都在集中力量给心脏等关键部位供热,体温持续升高,直到38度为止。

  当你到了38度的时候,与设定体温一致,便就不觉得冷了,也不会觉得热(就好像平时36.5度,设定体温也是36.5度一样)。

  但由于体温确实挺高,影响到了大脑血管、肌肉等组织,所以你会觉得非常不舒服,比如头疼、肌肉疼。

  退烧药的作用就是降低你的设定体温,让它从38度回到36.5度,这样你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同样,此时你穿少一点、洗个澡、用毛巾擦身体,都会带走体内热量,让你体温短暂下降0.5-1度,血管、肌肉的损伤就会小一点,所以就舒服一点。

  

  当你吃退烧药或者康复之后,设定体温会变成36.5度,而此时体温38度,那么就会觉得非常热,同时大量出汗,最终体温下降,这就叫“退烧”。

  所以很多人,出了大汗之后便退烧,就是这个原因。

  到了这里,就出现了退烧的最大误区。

  由于退烧前会大量出汗,所以很多人单纯的认为,出汗=退烧,疯狂的给孩子捂汗,这就是因果倒置了。

  是因为我们先康复(吃药)了,设定体温下降了,才会出汗,而不是出汗导致康复。

  盲目的给发烧病人捂汗,与杀人无异!

  你想一下,一个体温38度,设定体温也是38度的人,你还要让他觉得热,让他出汗,意味着你必须把他的体温弄成40度,这简直就是杀人!

  那么什么时候要捂着呢?

  就是刚发烧的时候,此时捂着会让体温快速上升,达到设定体温,减少发冷的痛苦。

  说到这里,发烧的原理已经讲清楚了,所有的变化都在于那个“设定体温”,脑子清醒一点,中学数学能考个90分,基本上都能看懂。

  

  下面总结一下:

  1、人身体有设定体温,实际体温会向着设定体温走,发烧的时候设定体温会上升。

  2、当实际体温与设定体温不同的时候,身体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或是发冷,或是出汗。

  3、在体温上升期,捂着有一定效果,可以加速体温上升到设定体温,减少发冷的不适感。

  4、在体温恒定后,不可以捂着,而要少穿点、多散热、多喝水、多洗澡、多擦身体,尽量降低体温,减少高温给血管、肌肉、脏器带来的不适感。

  5、退烧/吃药后,设定体温会下降,此时会大量出汗,但不代表出汗就能治疗发烧。

  6、发烧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身体降温,要么吃药,要么喝水擦身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