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床位供给3年2.4倍:我们的重症医学配套建设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用今天,对比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有些数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不是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作者,所以我只整理公开数据,不做过多评述。

  ▍三年前的“重症医学床位”:

  “愉见财经”查询《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发现,截至2019年末,全国重症医学科床位数57160张,其中医院拥有的重症医学床位占了绝大部分,为57152张。

  此外,2019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床位数为880.7万张,其中医院686.7万张。

  ▍三年后的“重症医学床位”:

  在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透露:目前,全国重症床位总数是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床位10.65万张。

  当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是国情,医疗资源肯定是紧缺的,更何况是ICU这样的紧里更紧的资源。目前,每万人拥有一张重症医学床位。

  但是,如果对比三年前,假设数据的口径大致接近,那就意味着受疫情影响的这三年,全国重症医疗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套(下文会讲),有了飞速发展。

  就重症床位来看,3年增加了80940张;关键是对比三年前的基数,今日已是当年的2.4倍。

  12月9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还提了相应的建设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以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的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

  原来,我们的重症医疗配套建设,在这三年里,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是为了尽可能救更多的命啊!

  此外,根据卫健委公布的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床位数为944.8万张,其中医院741.3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1.2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2万张。

  

  ▍三年前的“ICU医护数量”: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2019年,全国ICU医生6万多人,ICU职业护士10万多人。

  ▍三年后的“ICU医护数量”:

  同样据12月9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信息,目前重症医学的医师总数是8.05万人,“可转换ICU”储备医师10.6万人,重症专业的护士是22万人,另有“可转换ICU”护士是17.77万人。

  这也意味着三年来,医生增加了1/3,护士翻番,另有更庞大的“可转换”储备医护队伍随时standby。

  我在愉见群里也和几名医学背景的群友谈起这个数据,的确,人才培养要比床位等硬件设施的准备,更难,需要更长的周期,一名ICU医生的养成,不是读到博士毕业就可以的,还必须有充分的临床经验。

  而ICU床位成本方面,参见此前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一名医生估算,建设一张ICU大约需要110万,而每年运行费用更高,超过400万,其中3/4是耗材和药品等,1/4是人工等成本。

  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也对此提出要求:除了综合ICU的医护力量以外,要求对其他专科ICU的医务人员,重点是内科、急诊科、儿科等相关专业医务人员,都要进行综合ICU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和培训,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按照现在床医比和床护比,再额外扩充20%到30%的医疗力量作为重症力量的补充。

  所有以上ICU方面的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

  此外,联防联控机制还提出了二级以上医院都要开放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建议按照分级诊疗流程进行就诊等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生命第一。

  举报/反馈